如何运用好社会救助体系政策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探索与思考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如何运用好社会救助体系政策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探索与思考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供大家参考。

如何运用好社会救助体系政策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探索与思考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如何运用好社会救助体系政策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探索与思考

 XX 县位于XX 省东南部,地处XX 高原向广西丘陵过渡的边缘地带,全县国土总面积 XXX 平方公里,辖 XX 个乡镇(街道)、XXX 个行政村(社区),总人口 XXX 万,其中苗、侗、水、瑶等少数民族人口 XXX 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 XX%以上。社会救助是政府和社会对因各种原因难以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或因出现特殊困难的家庭以及社会成员进行救济和救助,以维持其基本生活权益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全面建立健全分层分类、城乡统筹的社会救助体系,实现各项社会救助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巩固拓展好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工作的有效衔接。现就调研结果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县政府及有关部门紧紧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工作目标,按照城乡一体、均等覆盖的要求,不断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工作力度,完善政策体系,在全县建立了以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特困供养为主体,以城乡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等专项制度为辅助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截至 2021 年 4 月,我县共有城乡低保 12454 户 37307 人,其中农村低保有 10641 户 31854 人,城市低保有 1813 户 5453 人,2021 年1-4 月累计发放城乡低保资金 3671.07 万元;临时救助 53 户 243 人,累计发放资金 11.65 万元;孤儿 55 人,2021 年 1-4 月累计发放基本生活保障资金 21.63 万元;重度残疾人 2500 人,2021 年 1-4 月累计发放重度残疾人补贴 63.08 万元。城乡医疗救助 9952 人次,支出医疗救助资金 550.89 万元。

 社会救助制度是国家和其他社会团体对于遭受自然灾害、失去劳动能力或者其他低收入公民给予物质帮助或精神救助,以维持其基本生活需求,保障其最低生活水平的各种措施。社会救助对于调整资源配置,实现社会公平,提高群众幸福指数,维护社会稳定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成为最大的民生工程。

 二、调研情况

 调研组深入 XX 乡、XX 镇、XX 街道进行实地走访调研,分别走访农村低保户、特困供养户、大病户、残疾人户等。从整体调研结果来看,八开镇、车民街道的低保户、特困供养户、大病户、残疾人户均能享受相应社会救助政策,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得到了根本保障,但总体保障水平还处于较低层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救助管理制度还有待加强。如 XX 乡某户为分散供养户,该户家庭人口两人,均为身体有残疾无劳动能力的老人,两人每月特困供养金 1876 元、养老保险金 186 元、高龄补贴 50 元,加上产业项目年分红 6500 元,该户年收入累计获得 31844 元,人均 15922 元。因该户无生活自理能力,二人居住在兄弟家里,由其兄弟进行日常监护照料,XX 乡政府按季度对起照顾情况进行考核,考核合格的报县民政局按照每人每月 1570 元的失能、半失能特困供养照料护理费打入其兄弟银行账户。从政策上来看,该户累计得到的转移性收入已达到 6 万余元,基本生活是有保障的。但从实际分析,该户两人已经基本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国家转移性发放资金由其兄弟实际进行管理支配,如果监管不到位的话,该户的社会兜底保障资金可能被用于其他方面的情况。

 (二)社会救助分层分类制度还有待完善。2020 年底,我县顺利

 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整县脱贫摘帽。这也代表着我们之后的工作重心要从绝对贫困救助转向相对贫困救助,对社会救助工作提出了更高更专业的要求。绝对贫困救助主要是满足救助对象的最低生活保障,相对贫困救助主要是满足救助对象的基本生活保障。在最低生活保障层面上,所有救助对象家庭没有太大差别,主要是满足其维持最低生存需求的一些资金来源和物质保证,但在基本生活保障层面上,不同类型的救助对象家庭差别较大。例如,同样属于农村低保对象的不同家庭,一个家庭属于老人户,他们较为关心的是医疗救助制度和社会养老制度的问题,而另一家庭为失业人员组成的话,他们可能更关心岗位培训、就业救助方面的服务。因此,建立更为精细化的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制度是目前我县面临的一个难题。

 (三)社会力量参与相对有限。虽然政府是社会救助体系的主导,但并非唯一主体,指导和引导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社会救助中来也是政府的职责所在。社会力量参与到社会救助中是对政府职能职责的一种必要补充,也是进一步推进市场化改革的重要手段。从我县目前情况来看,社会救助的很多信息和物资都要通过乡镇一级进行汇总上报和发放。因此也导致乡镇在社会救助方面的工作过于繁重,工作容易出现纟比漏,不利于社会救助精准化、专业化的推进工作。

 三、几点建议

 (一)

 完善社会救助管理体系。在定期开展内部资金管理体系专项检查的基础上,利用好村支两委、驻村工作队等人员力量,定期对社会兜底保障对象的生活情况开展实地核查,同时充分发挥好社会监督作用,认真听取周围村民和邻居的意见建议,增强社会监督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二)

 建立健全社会救助制度。要全面建立健全分层分类、城乡

 统筹的社会救助体系,让各项社会救助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构建综合救助格局,加快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制度健全、政策衔接、兜底有力的综合救助格局。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极难社会救助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补充的分层分类救助制度体系。拓展社会救助方式,发展服务类社会救助,依据救助对象的困难类型和程度,实施类别化、差异化救助。

 (三)加强社会力量的参与。大力引导慈善组织、社工机构、志愿者组织、社会爱心人士参与到社会救助中来,搭建社会救助信息共需平台,鼓励和支持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等其他组织有序的参与社会救助,落实好爱心企业和慈善组织的税收优惠或相关费用的减免。加强对爱心企业和慈善组织募捐信息的监管,推进信息公开,杜绝诈捐、骗捐等情况的发生。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历史关口,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需要全党高度重视的一个关系大局的重大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深刻指出,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习近平总书记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提出明确要求,强调要坚决守住脱贫攻坚成果,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脱贫攻坚是一项历史性工程,是中国共产党对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人民至上、以人为本,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把贫困群众和全国各族人民一起迈向小康社会、一起过上好日子作为脱贫攻坚的出发点和落脚

 点,组织推进了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力度最大、惠及人口最多的脱贫攻坚战。经过8年持续奋斗,我们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近 1 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取得了令全世界刮目相看的重大胜利。这一重大胜利,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打下坚实基础,极大增强了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一重大胜利,充分彰显了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向全世界展现了我们党领导亿万人民创造的人间奇迹。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接下来要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全面振兴。〃尽管〃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移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上来,也要清醒看到,相当—部分脱贫户基本生活有了保障,但收入水平仍然不高,脱贫基础还比较脆弱,有的稍遇到点风险变故马上就可能致贫;脱贫地区产业普遍搞起来了,但技术、资金、人才、市场等支撑还不强,有的地方甚至帮扶干部一撤,产业就可能垮掉。面对艰巨繁重的脱贫地区防止返贫任务,只有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更艰苦努力做到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才能确保脱贫攻坚成果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更好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必须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要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对易返贫致贫人口实施常态化监测,重点监测收入水平变化和"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情况,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继续精准施策。对脱贫地区产业帮扶还要继续,补上技术、设施、营销等短板,促进产业提档升级。要强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多渠道促进就业,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搞好社会管理,确保搬

 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党中央决定,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对摆脱贫困的县,从脱贫之日起设立 5 年过渡期。过渡期内要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对现有帮扶政策逐项分类优化调整,合理把握调整节奏、力度、时限,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

 “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今年“三农”发展内外部风险挑战增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任务繁重。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凝心聚力、真抓实干,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 100 周年。

推荐访问:如何运用好社会救助体系政策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探索与思考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脱贫 攻坚 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