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日常谈话中文化差别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精品】日常谈话中文化差别,供大家参考。

【精品】日常谈话中文化差别

 

 二 日常谈话中的文化差别

 (一)

 打招呼和告别

 一天中午, 一个在中国学习的美国留学生有个约会。他刚要骑上创神, 一位中国朋友从旁边走过, 问他:“吃了吗? ” 这是中国人在吃饭前后打招呼的常用语。

 美国留学生笑着点点头, 挥挥手表示告别, 就走了。

 他知道, 中国朋友的话等于英语中的 Hello 或Hi 但如果照字面译成 Have you eaten yet? 或 Have you had your lunch? 外国人听起来就很怪。

  美国人会以为, 这种打招呼似乎是说:“我也没有吃。走吧, 我们一起去吃点东西吧。

 ” 或者说:

 “没有吃的话, 我正要请你到我家去呢。

 ” 总之, 这样打招呼有时意味着邀请对方去吃饭。

  发生过这样的事。

 有一次, 一个刚到中国不久的外国留学生结结巴巴地用汉语说; “你们为什么老问我吃了饭没有? 我有钱。

 ” 他以为人们总问他 “吃饭了吗”是因为怕他没钱吃饭。

 他显然对这种问法感到生气。

  再如, 汉语中的“上哪儿去啊? ” 和“到哪儿去啦? ”这样打招呼的话直译成英语就是 Where are you going? 和 Where have you been? 用这两句英语来打招呼, 大部分讲英语的人听了会不高兴, 他们的反应很可能是: It’ s none of your business!

 (你管得着吗!

 )

 幸好, 打招呼的话并不都令人感到奇怪或者引起对方反感。

 有许多打招呼的话是相似的, 有些只是说法不同。

 在许多语言里, 打招呼的话往往与时间有关, 但即使在一种语言中也有不一致的地方。

 英语中有 Good morning, Good afternoon,

 Good evening 都相当于汉语中的“您好” , 只是说的时间不同而已,但不说 Good noon。

 而 Good night(晚安; 明天见;再会) 根本不是打招呼的话(大多数讲英语的人不会这样说)

 。

 这只是告别时说的话。

  两个中国人初次见面时, 没有什么特别的汉语说法,而多数讲英语的人初次见面总要说 I’ m pleased to meet you (认识你很高兴)

 之类的客套话。

 分手时,他们还要说句 It’ s nice meeting you 或 It’ s nice to have met you(能认识你很高兴)

 之类的话。

 人们分手时通常说 Good-bye, Bye-bye, 相当于中国人说“再见” 。

 几乎所有语言中都有类似的说法。但在说 Good-bye 或“再见” 之前, 还有些客套语很有意思, 各种语言也不尽相同。

 如有贵客或不大熟的人来访或串门儿, 客人离开时, 按中国的习惯, 主人要把客人送到房门口或大门口。

 客人对主人说“请留步” , 主人最后要说“走好” 、 “慢走” 、 “慢点儿骑(自行车)

 之类的客套话。

 这些说法部不能直接译成英语。

 如果说 Stay here, 听起来十分别扭。

 如果说 Go slowly,

 Walk slowly 或 Ride slowly, 也很不自然。

 其实, 微微一笑并作个表示再见的手势就可以了。

 (二)

 各种称呼

 近年来, 许多讲英语的人常常用名宇称呼别人(如:Tom, Michael, Linda, Jane 等)

 , 而不用某某先生、某某太太或某某小姐 (如:

 Mr Summers,

 Mrs Howard,Miss Jones 等)

 。

 这种做法在美国人中尤为普遍,甚至初次见面就用名宇称呼。

 不仅年龄相近的人之间这样称呼, 年龄悬殊的人之间也这样称呼, 没有不尊重对方的意思。

 可以听到孩子叫年长的人 Joe, Ben,Helen, 等。

 甚至孩子对父母或祖父母也可以这样称呼。

 社会地位不同的人也是这样的。

 例如, 许多大学生叫老师的名字。

 老师们对这种做法并不反感, 也不认为学生不尊重自己或过于随便; 他们反而认为学生能这样做, 正好说明自己待人友好, 平易近人。

  这当然与中国的习惯完全相反。

 中国孩子对祖父母,学生对老师, 若直呼其名, 成年人的反应是可想而知的; 孩子会挨一顿骂, 甚至会挨几巴掌。

 中国人称呼家庭成员、 亲戚或邻居时, 往往用“二哥” 、 “三姐” 、 “四婶” 、 “周大伯” 之类。

 这些称呼不可用于英语。

 用英语称呼时不论对男人还是女人, 一般直呼其名就行了 。

 主要的例外是:

 称父母为 Dad, Mom,Mum, Mother 等, 称祖父母为 Grandpa, Grandma 等,有时称年长的亲戚为 Aunt Mary 或 Uncle Jim(注意:一般用名字, 不用姓)

 。

 就连对这种亲属关系, 美国人也倾向于用名字相称, , 不用表示亲属关系的词语。应当指出, Brother Joseph 或 Sister Mary 之类的称呼只用于天主教团体和某些别的宗教或职业团体。

 中国人称呼别人时, 有时称此人当时所担任的职务,前面加上他的姓, 如“黄局长” 、 “林经理” 、 “马校长” 之类。

 但是, 很少听到讲英语的人称别人为Bureau Director smith(史密斯局长)

 , Manager Jackson 杰克逊经理)

 , Principal Morris(莫里斯校长)

 。

 只有少数职业或职务可用于称呼。

 如医生或有博士学位的人称 Doctor; 有权主持法庭审判的人可称 Judge——。

 州长和市长可称 Governor——和 Mayor——, 但往往只称 Governor 或 Mayor, 省去其名; Professor 一词也有类似用法。

  应该指出, 对军官的称呼在汉英两种语言中也有所不同。

 在汉语中用姓加职务, 如“陈司令” 、“郝团长” 、“梁排长” 等。

 在英语中则用姓加军衔, 不用另加职务, 如可以说 Captain Johnson(约翰逊上尉)

 , 却不说 company Commander Johnson(约翰逊连长)

 ;可以说 Admiral Benjamin(本杰明海军上将)

 , 却不说 Fleet Commander Benjamin(本杰明舰队司令官)

 。

  汉语作品译成英语时, 常常将某些称呼直译成英语词, 如把“爷爷” 译成 Grandpa, “姑姑” 译成Annti, “嫂子” 译成 Sister-in-law, 讲英语的人听起来不顺耳, 实际上也不完全对应。

 有些人用英语写中国的事情时, 用这些称呼使文字带有中国色彩, 这是无可非议的。

 不过, 有些称呼使人为难。

 例如, 如何称呼教师, 就一直是个问题, 是直接叫 Teacher 老师)

 , 还是叫 Teacher Zhang(张老师)

 ? 这两种叫法都不符合英语习惯。

 称老师为 Comrade(同志)

 或

 Comrade Li(李同志)

 , 合适吗? Comrade 一词在非社会主义国家不大用。

 如果让中小学生就按英语习惯, 称教师为 Mr Wang(王先生)

 Mrs Yang(杨太太)

 或 Miss Fei(费小姐)

 , 中国人又觉得有些刺耳。

  再有就是“师傅” 、 “警察叔叔” 、 “解放军叔叔”等称呼。

 把师傅” 译成 master, 就带有“主仆关系”的味道, 不是目 前汉语“师傅” 二字所表达的意思。更难办的是, 原来“师傅” 只用来称呼老手艺人、 工人、 厨师、 汽车司机等。

 现在却成了 一种很普遍的称呼, 不问职业, 不分男女, 都可以称“师傅” 。

 把“解放军叔叔” 译成 P. L. A. Uncle, 把“警察叔叔”译成 Uncle Policeman 都不妥。

 第一, 很多外国人不知道 P. L. A. 代表“中国人民解放军” ; 第二, 在西方, 军队和警察与人民的关系不象在中国这样亲密, 不明白为什么要称他们为“叔叔” 。

 还有一种现象也很有趣。

 英语中没有一个笼统的称呼用来引起陌生人或不知姓名的人注意。

 汉语则很方便, 用“同志”就可以了 , 现在更时髦的是叫 “师傅”。碰到这种情况要用英语时怎么办? 这要根据情况而定。按英语习惯, 有时可以说 Excuse me,

 Pardon me,

 I say there(英国英语)

 等用语, 显得比较客气。有时说 Hey; 或 Here; 或 you, there 等用语, 但不大客气。

 实际上, 人们常常不用任何称呼, 不用任何语言, 就靠清清嗓子, 或随便哼一声, 或做个手势,以引起对方注意。

 (三) 祝贺和赞扬

 听到别人赞扬时, 美国人和中国人的回答不同:

 美国人一般表示接受赞扬, 中国人则一般表示受之有愧。

  关于这种差别, 可以再多谈几句。

 请看下面几个例子:

  1. 一位中国青年妇女在美国, 身 上穿着一件漂亮的服装。

 当别人对她说:

 这件衣服真雅致, 颜色美极了。这位中国青年妇女很高兴, 但有些不好意思, 就按中国习惯回答说:

 “这是件普通的衣服, 我在中国国内买的。

 ”

  2. 一位中国学者刚到美国, 到一所大学去参加招待。女主人是他的老朋友。

 两个人正在谈话, 女主人的一个熟人走过来。

 她对那个人说:

 “罗恩, 我来介绍一下, 这位是陈先生, 他是杰出的物理学家, 是一位很了不起的人。

 ” 陈先生同刚走过来的人握手, 看看女主人, 笑着说:

 “叫我脸红呢, 还是跟他说您只是开个玩笑呢? ”

  在这两个例子里, 两位中国人的回答都可能被人误解。

 别人也许以为青年妇女的回答是说对方不识货,对一件普通衣服如此大惊小怪, 可见美国妇女鉴赏能力有问题。

 那位姓陈的物理学家的回答, 如果不是带着笑, 别人可能认为他的意思是:

 “你这么说, 不过是表示客气, 不是真心话。

 ” 第一例中说对方鉴别能力差, 第二例中说女主人言不由衷。

 二者都有责备赞扬者的意味, 说话人的意图和所传达的信息之间有很

 大差距。

  在称赞什么人的问题上, 也反映文化方面的差异。

 人们常听到美国妇女谈她丈夫工作如何努力, 干得怎样出色, 历次提级, 得到奖励, 等等。

 她也会夸自己的子女多么聪明, 学习成绩怎样好, 在集邮小组里多么积极, 在什么地方的音乐会上演出过, 等等。

 在中国,人们就会认为这样做未免太俗气。

 他们不会在外人面前夸自己家里的人。

  中国人还忌讳夸别人的妻子长得漂亮。

 许多中国人认为说“你的妻子真漂亮” 这样的话近乎下流, 对中、老年人来说尤其是这样。

 然而, 对西方人来说, 却很自然, 被夸奖的人颇为欣赏。

  (四)

 其他社交礼节

 汉语和英语中都有表示感激、 歉意的固定说法, 请别人帮忙前, 也要先说点什么, 例如汉语里“谢谢” 、“对不起” 、 “请…” , 英语里的 Thank you,

 I’ m sorry,

 Excuse me 等。

 总的来说, 这些表达方式十分相近, 不会造成什么麻烦。

 但是, 尽管相近, 仍有差异。

  英语里的 Thank you 和 Please 比汉语的“谢谢” 和“请…” 用得更加广泛。

 如果求人帮点小忙, 比如借支铅笔, 问个路, 传个话, 叫人来接电话等, 中国人常常不说这些客气话, 特别是对亲属和好朋友, 更不用这样客气。

 许多中国人认为, 西方人过于喜欢说

 Thank you 和 Please, 没有必要, 甚至叫人不耐烦。另一方面, 中国人相信对方知道自 己的感激之倩, 因此不必多言; 但在西方人看来, 不说这些客气话就有些失礼, 对别人不够尊重。

  对方说了 Thank you 或“谢谢” 之后, 英语的回答是 Not at all,

 Don’ t mention it 或 You’ re welcome; 汉语的回答是“没什么” 或“不用谢” 。导游人员和服务人员为外宾做了什么事, 外宾说Thank you 后怎么回答呢? 有人会说:

 “这是我应该做的。

 ” 如果把这句话直译为 It’ s my duty,

 就会含有下列意思:

 服务员或导游本人并不想做这件事,但这是他(或她)

 的职责, 所以不得不做。

 这与汉语所委表达的原意有很大出入。

 适当的回答是 I’ m glad to be of help 或 It’ s a pleasure 表示“我很乐意(为您效劳)

 ” 之类的客套话。

  人们往往认为汉语中的“请” 相当于英语中的Please。

 但在某些场会却不宜用英语 Please, 比如让别人先进门或先上车时, 不说 please, 一般都说 After you。

 (初学英语的人常用 You go first, 这是不对的。

 )

 在餐桌上请人吃饭吃菜、 喝酒或请人吸烟叶, 一般用 Help yourself(to something)

 , 也不用 Please。

  在求人办事或打断别人的话时, 先得笼统地说一声Excuse me(对不起)

 。

 但汉语中这个笼统说法要用不同的方式表达。

 求别人办事时, 一般用“劳驾” ;请别人让路时一般用“借光” 或“请让一让” ; 询 问

 某事时一般加“请问” 。

 不懂这些区别的外国人常常在一切场合中都用“对不起” 。

  汉语中的“辛苦了” 是一句很热情的话, 表示对别人的关心。

 有时用“辛苦了” 来肯定别人付出辛勤的劳动和所做出的成绩, 并表示慰问。

 用英语表示这种意思时要十分注意。

 “辛苦了” 这句话适用范围很广,而英语却没有完全对应的说法, 把它直译成 You’ ve had a hard time 或 You’ ve gone through a lot of hardships 都是不贴切的, 有时还会引起误解。

 对一个经过长途旅行后刚刚到达中国的外国人, 可以说 You must have had a tiring journey 或 You must be tired from such a long trip 或 Did you have a good trip? 表示“路上辛苦了” 、 “一路好吗” 之类的客套话。

 对正在进行或刚刚完成一项艰难任务的人, 可以说:

 Well done.

 That Was(You’ ve got)a hard job. (干得不错, 你辛苦了 。

 )

 不过这几种英语说法都表达不出汉语中“辛苦了 ” 的意味和感情。

  有人打了 个喷嚏, 旁边的人有时会说点什么。

 中国人可能会说“有人想你了” 、 “有人说你了 ” 或开玩笑地说“谁在骂你” ; 英国人或美国人则说 God bless you(上帝保佑你)

 。

推荐访问:【精品】日常谈话中文化差别 中文化 谈话 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