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原文及赏析3篇(2023年)

《新春》原文及赏析1  老境三年病,新元十日阴。  疏篱枯蔓缀,坏壁绿苔侵。  忧国孤臣泪,*胡壮士心。  吾非儿女辈,肯赋白头吟?  赏析/鉴赏  这首《新春》,是庆元元年(一一九五)陆游在山阴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春》原文及赏析3篇(2023年),供大家参考。

《新春》原文及赏析3篇(2023年)

《新春》原文及赏析1

  老境三年病,新元十日阴。

  疏篱枯蔓缀,坏壁绿苔侵。

  忧国孤臣泪,*胡壮士心。

  吾非儿女辈,肯赋白头吟?

  赏析/鉴赏

  这首《新春》,是庆元元年(一一九五)陆游在山阴家居时写的。这时,作者虽然已经七十岁,到了所谓“古稀之年”。他一生恢复中原的愿望始终未能实现,心中充满着愤慨和痛苦。但是,忧国忧民,壮志依旧。《新春》就是反映了陆游的这种思想状况。

  诗的开头,“老境三年病,新元十日阴”,是说自己年纪大了,进入老境,而且三年来一直在病中。今年的新年元旦(*古代历法使用农历,尚未引进公历。所以,这里说的新年元旦,实是农历正月初一。瑞至康注),又碰到一连十天的阴雨。一年一度的大年初一,各人的.过法都不相同,这里,陆游很概括地说明自己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过这个新春的。

  “疏篱枯蔓缀,坏壁绿苔侵”,在内容上与首联紧相连接。上句,接年纪大而且生病,说屋外的篱笆,已是破损不堪,又没有修补,只有篱上的枯蔓把断破的地方连缀起来。而且篱笆上的藤蔓也不是生机旺盛的绿蔓,而是荒芜萎败的枯蔓。下句,接新春以来的连日阴雨。所以说,墙壁也长满青苔,受到侵蚀。这里,墙壁也不是它完整无缺的,而是圮塌颓断的坏壁。这样,就具体、形象地描绘出诗人这一段家居生活的冷落和贫困。但是,诗人并不在那里喊穷叫苦。下面一联,我们就可以看到他崇高的思想境界。他所考虑的,是国家危亡,而不是个人的安乐。

  第三联是意思的转折。“忧国孤臣泪,*胡壮士心”,“胡”,这里指金兵。孤臣,因忧患国事而流泪,但是,我还依然有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的壮志雄心。忧愤而流泪,却不悲哀消沉,而是壮志如旧。这一联诗中,忧愤而流泪,却不悲哀消沉,而是壮志如旧。这一联诗中,不仅上下句之间是一种意思的转折、对比,而且,与前面四句相比,也是含义的转折。前面讲作者的个人生活,贫病交迫,居住的环境,疏篱坏壁,一片残破。可是,诗人没有去考虑这些。他念念不忘的,仍然只是一生中最关切的抗击金兵,收复中原。这种感情,在末联中又作了进一步说明。

  末联“吾非儿女辈,肯赋白头吟?”用反问句来表示否定。我不是小儿女,不去吟诵《白头吟》这种诗。《白头吟》是乐府民歌,据说是一位女子因她的男人变心而写的。陆游这里反用了这个典故,表现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我不是小儿女,不会去发那种感叹;另一层意思,我并不悲叹年纪老大,因为壮志还不减当年。

  在陆游的爱国诗篇当中,这也是优秀的篇什之一。

《新春》原文及赏析2

  老境三年病,新元十日阴。

  疏篱枯蔓缀,坏壁绿苔侵。

  忧国孤臣泪,*胡壮士心。

  吾非儿女辈,肯赋白头吟?

  赏析/鉴赏

  这首《新春》,是庆元元年(一一九五)陆游在山阴家居时写的。这时,作者虽然已经七十岁,到了所谓“古稀之年”。他一生恢复中原的愿望始终未能实现,心中充满着愤慨和痛苦。但是,忧国忧民,壮志依旧。《新春》就是反映了陆游的这种思想状况。

  诗的开头,“老境三年病,新元十日阴”,是说自己年纪大了,进入老境,而且三年来一直在病中。今年的新年元旦(*古代历法使用农历,尚未引进公历。所以,这里说的"新年元旦,实是农历正月初一。瑞至康注),又碰到一连十天的阴雨。一年一度的大年初一,各人的过法都不相同,这里,陆游很概括地说明自己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过这个新春的。

  “疏篱枯蔓缀,坏壁绿苔侵”,在内容上与首联紧相连接。上句,接年纪大而且生病,说屋外的篱笆,已是破损不堪,又没有修补,只有篱上的枯蔓把断破的地方连缀起来。而且篱笆上的藤蔓也不是生机旺盛的绿蔓,而是荒芜萎败的枯蔓。下句,接新春以来的连日阴雨。所以说,墙壁也长满青苔,受到侵蚀。这里,墙壁也不是它完整无缺的,而是圮塌颓断的坏壁。这样,就具体、形象地描绘出诗人这一段家居生活的冷落和贫困。但是,诗人并不在那里喊穷叫苦。下面一联,我们就可以看到他崇高的思想境界。他所考虑的,是国家危亡,而不是个人的安乐。

  第三联是意思的转折。“忧国孤臣泪,*胡壮士心”,“胡”,这里指金兵。孤臣,因忧患国事而流泪,但是,我还依然有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的壮志雄心。忧愤而流泪,却不悲哀消沉,而是壮志如旧。这一联诗中,忧愤而流泪,却不悲哀消沉,而是壮志如旧。这一联诗中,不仅上下句之间是一种意思的转折、对比,而且,与前面四句相比,也是含义的转折。前面讲作者的个人生活,贫病交迫,居住的环境,疏篱坏壁,一片残破。可是,诗人没有去考虑这些。他念念不忘的,仍然只是一生中最关切的抗击金兵,收复中原。这种感情,在末联中又作了进一步说明。

  末联“吾非儿女辈,肯赋白头吟?”用反问句来表示否定。我不是小儿女,不去吟诵《白头吟》这种诗。《白头吟》是乐府民歌,据说是一位女子因她的男人变心而写的。陆游这里反用了这个典故,表现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我不是小儿女,不会去发那种感叹;另一层意思,我并不悲叹年纪老大,因为壮志还不减当年。

  在陆游的爱国诗篇当中,这也是优秀的篇什之一。


《新春》原文及赏析3篇扩展阅读


《新春》原文及赏析3篇(扩展1)

——《人日》原文及赏析3篇

《人日》原文及赏析1

  隋·薛道衡《人日思归》

  人日思归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注释:

  1.人日:古代相传农历正月初一为鸡日,初二为狗日,初三为猪日,初四

  为羊日,初五为牛日,初六为马日,初七为人日。

  2.人归落雁后:诗人回家的日子要落在春回大地北飞的雁群之后。

  3.思发在花前:自己在花开之前就萌发了回乡的想法。

  [解说]

  诗人在旧年的岁末来到南方,转眼进入新年的正月初七,时间虽短,却已经历了旧年和新年两个年头。七天和两年的对比,表达了诗人的思乡心切。大雁是候鸟,每年春天北归。这时大雁从南方飞回北方,自己却没有回家,落在大雁的后面;江南初春的花朵原本是让人快乐的,自己因为思乡,在花前反而更惆怅了。

  赏析:

  据刘餗《隋唐嘉话》记载,此诗是诗人出使陈时在江南创作的。笔调*淡,似乎不带什么感情,然而低吟之际,就会感觉到一股苦涩的思乡之情弥漫在字里行间。

  开头二句,诗人淡淡地说出一个事实:“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然而一个“才”字则透露出诗人满腹心事,仿佛他在屈指计日,也许在他的主观感受中新年已过了许久,但仔细一算,原来入春才七天呀,时间过得真慢!短短的七日已让人难以忍受,离乡两年的岁月又是怎样熬过去的呀:诗人以*淡质朴的诗句道出度日如年的心情。在这个春天到来之前,他就盘算着归乡了;可是现在眼看着春草将绿,春花将开,成队的鸿雁从头顶掠过,诗人却无法回去。在后二句中,诗人先说“人归落雁后”,再说“思发在花前”,以将来迟归的结局来对照念念在心的思归愿望,更见出诗人身不由己,思归不得归的苦衷。[

《人日》原文及赏析2

  元日到人日,未有不阴时。

  冰雪莺难至,春寒花较迟。

  云随白水落,风振紫山悲。

  蓬鬓稀疏久,无劳比素丝。

  此日此时人共得,一谈一笑俗相看。

  尊前柏叶休随酒,胜里金花巧耐寒。

  佩剑冲星聊暂拔,匣琴流水自须弹。

  早春重引江湖兴,直道无忧行路难。

  古诗简介

  人日两篇,是唐朝诗人杜甫的律诗作品,一首五言,一首七言。五言诗表达了韶华逝去的无奈情怀。七言诗则表达了人们在节日气氛中重新振作,早春时节不再担忧前途,充满了乐观精神。

  赏析/鉴赏

  人日指的是农历正月初七日,亦称“人胜节”、“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等。南朝梁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说:“正月七日为人日。”《北史·魏收传》引熏勋答问礼俗说:“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

  杜甫这两首诗就是写“人七日”的。

  五言诗“元日到人日,未有不阴时”是说这年从元日(初一)到人日(初七)都是阴天。“冰雪莺难至,春寒花较迟”是自然的了,“云随白水落,风振紫山悲”开始抒发诗人自己的感情了。不是紫山悲,而是诗人悲。为什么呢?“蓬鬓稀疏久,无劳比素丝”,原来是慨叹自己老了,不必费心再和别人对比黑发多少了,因为蓬乱的鬓发早就稀疏无几了。

  七言诗“此日此时人共得,一谈一笑俗相看”就是说跟随风俗和大家一起谈笑过初七。“尊前柏叶休随酒,胜里金花巧耐寒”无非就是说饮酒作乐之事。“佩剑冲星聊暂拔,匣琴流水自须弹”好像兴致更浓了,拔剑舞弄又弹琴自娱。“早春重引江湖兴,直道无忧行路难。”归根结底是因为早春来到,激发了人们新的斗志。怀有正直理念的人们不再担心“行路难”(即理想抱负在现实中无法实现),所以尽情欢乐。

《人日》原文及赏析3

  《人日登南阳驿门亭子,怀汉川诸友》作品介绍

  《人日登南阳驿门亭子,怀汉川诸友》的作者是孟浩然,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60卷第28首。

  《人日登南阳驿门亭子,怀汉川诸友》原文

  人日登南阳驿门亭子,怀汉川诸友

  作者:唐·孟浩然

  朝来登陟处,不似艳阳时。

  异县殊风物,羁怀多所思。

  剪花惊岁早,看柳讶春迟。

  未有南飞雁,裁书欲寄谁。

  《人日登南阳驿门亭子,怀汉川诸友》注释

  ①人日:旧历正月初七日。南阳:县名,唐代属山南道邓州,境内有淯水,与沔水(汉水)相通。汉川:隋汉川郡,唐为梁州,治南郑(今陕西汉中市东)。或谓“汉川”即汉水,襄阳在汉水沿岸,故浩然借“汉川”以指故乡。然汉水导源嶓冢,流域甚广,不宜专指一地。浩然有《行出东山望汉川》(一作《行至汉川作)),乃游历汉川(南郑)一带所作。

  ②不似艳阳时:谓其地春来较晚。

  ③羁怀:旅怀。

  ④裁书:剪裁书信。书,全诗校:“一作衣。”按,作“书”是。二句用鸿雁传书典。

  《人日登南阳驿门亭子,怀汉川诸友》作者介绍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孟子第33代。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

  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倾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他主要写山水诗,是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之一,他前期主要写政治诗与边塞游侠诗,后期主要写山水诗。其诗今存二百余首,大部分是他在漫游途中写下的山水行旅诗,也有他在登临游览家乡一带的万山、岘山和鹿门山时所写的遣兴之作。还有少数诗篇是写田园村居生活的。诗中取材的地域范围相当广大。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人日登南阳驿门亭子,怀汉川诸友》繁体对照

  全唐詩卷160_28人日登南陽驿門亭子,懷漢川諸友孟浩然

  朝來登陟處,不似豔陽時。

  異縣殊風物,羁懷多所思。

  剪花驚歲早,看柳訝春遲。

  未有南飛雁,裁書欲寄誰。


《新春》原文及赏析3篇(扩展2)

——《江上》原文及赏析3篇

《江上》原文及赏析1

  《早寒江上有怀》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海夕漫漫。

  注释

  ①“我家”句:孟浩然家在襄阳,襄阳在襄水之曲,所以这样说。襄水:也叫襄河,汉水在襄樊市以下一段,水流曲折,所以说“襄水曲”。

  ②“遥隔”句:指思乡之情遥隔云端。楚:襄阳古属楚国。

  ③“迷津”句:《论语·微子》有孔子命子路向长沮、桀溺问津,却为两人讥讽的故事。这里是慨叹诗人自己彷徨失意,如同迷津的意思。津:渡口。

  ④*海:指水面*阔。古时也称江为海。

  译文

  草木枯黄凋零了,阵阵鸿雁飞向南,

  北风呼啸刮不停,一江秋水一江寒。

  家乡是那鹿行山,茅庐就在襄水湾,

  遥望远方的楚地,楚地茫茫在云端。

  思乡眼泪已流尽,客旅生活多辛酸,

  孤帆远方在天际,此情此景不堪看。

  我想找人问一问,迷路渡口在哪边?

  暮色苍茫无所见,只见江海水漫漫。

  赏析

  这是一首怀乡思归的抒情诗。以兴开首,借鸿雁南飞,引起客居思归之情。中间写望见孤帆远去,想到自己无法偕同的怅惘,最后写欲归不得的郁积。

  全诗情感是复杂的。诗人既羡慕田园生活,有意归隐,但又想求官做事,以展鸿图。这种矛盾,就构成了诗的内容。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这两句是写景。作者捕捉了当时带有典型性的事物,点明季节。木叶渐脱,北雁南飞,这是最具代表性的秋季景象。但是单说秋,还不能表现出“寒”,作者又以“北风”呼啸来渲染,使人觉得寒冷,这就点出了题目中的“早寒”。

  落木萧萧,鸿雁南翔,北风呼啸,天气寒冷,作者活画出一幅深秋景象。处身于这种环境中,很容易引起悲哀的情绪,所谓“悲落叶于劲秋”(陆机《文赋》),是有一定道理的。远离故土,思想处于矛盾之中的作者就更是如此了。

  这是一种“兴”起的手法,诗很自然地进入第二联。作者面对眼前景物,思乡之情,不免油然而生。“襄水”,亦即“襄河”。汉水在襄阳一带水流曲折,所以作者以“曲”概括之。“遥隔”两字,不仅表明了远,而且表明了两地隔绝,不能归去。这个“隔”字,已透露出思乡之情。作者家住襄阳,古属楚国,故诗中称“楚云端”,既能表现出地势之高(与长江下游相比),又能表现出仰望之情,可望而不可即,也能透露出思乡的情绪。“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看来句意*淡,但细细咀嚼,是很能体味到作者炼句之妙、造意之苦的。

  如果说第二联只是透露一些思乡的消息,带有含蓄的意味,而又未点明;那么第三联的“乡泪客中尽”,不仅点明了乡思,而且把这种感情一泄无余了。不仅他自己这样思乡,而且家人也在想望着他自己的归去,遥望着“天际”的“孤帆”。家人的想望,是假托之词,然而使思乡的感情,抒发得更为强烈了。“迷津欲有问”,是用《论语·微子》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长沮、桀溺是隐者,而孔子则是积极想从政的人。长沮、桀溺不说津(渡口)的所在,反而嘲讽孔子栖栖遑遑、奔走四方,以求见用,引出了孔子的一番慨叹。双方是隐居与从政的冲突。而孟浩然本为襄阳隐士,如今却奔走于东南各地(最后还到长安应进士举),却是把隐居与从政的矛盾集于一身,而这种矛盾又无法解决,故以“*海夕漫漫”作结。滔滔江水,与海相*,漫漫无边,加以天色阴暗,已至黄昏。这种景色,完全烘托出作者迷茫的心情。

  这首诗二、三两联都是自然成对,毫无斧凿痕迹。第二联两句都是指襄阳的地位,信手拈来,就地成对,极为自然。第三联“乡泪”是情,“归帆”是景,以情对景,扣合自然,充分表达了作者的感情。最后又以景作结,把思归的哀情和前路茫茫的愁绪都寄寓在这迷茫的黄昏江景中了。

《江上》原文及赏析2

  江上青枫初着花,客帆和月宿蒹葭。

  云过疏雨数千点,临水小村三四家。

  风起渔船依钓石,潮回归雁认*沙。

  秋怀已向南云尽,又是沧洲阅岁华。

  古诗简介

  《江上》是明代孙蕡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通过描写初秋时节江上的景色,表达出诗人在离家千里,身在旅途中的这种情感,但江行所见之景清新幽美,心境也逐渐开朗旷达起来己淡淡的思乡愁绪,看到景色后的开朗宽松心境。

  注释

  ①孙蕡(fén):字仲衍,号西庵先生,广东南海人。②沧洲:滨水的地方。

  赏析/鉴赏

  诗人既有淡淡的思乡愁绪,又有看到景色后的开朗宽松心境。诗人原本有思乡愁绪,尾联“秋怀”一词,即心底的忧愁,流露出作者在离家千里,身在旅途中的这种情感,但江行所见之景清新幽美,心境也逐渐变得开朗旷达起来。尾联写心底的忧愁已被风吹尽,在那滨水之处(沧洲) 每年也可以欣赏到江上的大好风光,即为明证。

《江上》原文及赏析3

  原文:

  西江上送渔父

  温庭筠

  却逐严光向若耶,钓轮菱棹寄年华。

  三秋梅雨愁枫叶,一夜篷舟宿苇花。

  不见水云应有梦,偶随鸥鹭便成家。

  白苹风起楼船暮,江燕双双五两斜。

  注释:

  ⑴严光:即严子陵,著名隐士,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的同学,曾隐居于浙江富春山垂钓。若耶:即若耶溪,在今浙江绍兴,此溪有浣纱石,西施曾于此浣纱。此句谓渔父追随严光,隐居与若耶溪。

  ⑵菱棹(zhào):采菱的小船。菱:一本作“茭”。[1]

  ⑶三秋:古代四季中每季都分为孟、仲、季。如秋季,第一月叫孟秋、第二月叫仲秋,第三月叫季秋。此处泛指秋天。梅雨:原指初夏产生在江淮流域持续较长的阴雨天气。因时值梅子黄熟,故亦称黄梅天。秋季无梅雨,此处应指如梅雨的秋雨。

  ⑷苇花:即芦花,生于水边。

  ⑸鸥鹭:一本作“烟鸟”。鹭:一本作“鸟。

  ⑹白苹:水中浮草,夏秋间开小白花。

  ⑺五两:刘学锴认为这是古代测风器。鸡毛五两或八两系于高竿顶上,藉以观测风向、风力。一作“正雨”。

  ①三秋:此指农历九月,即秋季的第三个月。 ②梅雨:指连阴雨。 ③枫叶:经霜变红。喻严寒即将到来。 ④蓬舟:简陋的小舟。 ⑤苇花:芦苇花。

  名句:

  三秋梅雨愁枫叶,一夜篷舟宿苇花

  这两句是说,时已深秋,连阴雨下个不停,更为发愁的是,红叶经霜,天气渐寒,冬日的生计该怎么维持?昨夜船停江边的芦苇丛中,孤单、寂寥,更显得景象凄凉。两句诗围绕一个“愁”字展开,景象本已凄凉,而又夜宿芦花荡中,更增添了愁苦惨淡的气氛。

  赏析:

  《西江上送渔父》是唐代文学家温庭筠的诗作。此诗描写渔父从容闲适的生活,寄托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蕴含着道家自然而然的哲学思想。

  此诗首二句提纲挈领,点明渔父如严光般隐居若耶溪的生活。三至六句写漂泊水上,随遇而安,如鸥鹭般匿与芦苇丛中安睡,如此才是真的容与自然之中。末二句评家们有争议,有的认为只是写水上所见而已,并无深意。有的则认为写楼船日暮仍劳劳不休,还要测风远去,借此反衬渔父从容闲适的生活。从前六句中尚难看出飞卿是否有意讽刺世上劳劳不休之人,因此两说均言之成理,可并存。此诗重点在于随遇而安上,飞卿用了四句的篇幅写渔父“偶随鸥鹭便成家”,其中的“偶”字犹能传递出一种无目的性的生活,正与道家自然而然的哲学思想契合,此应为此诗主旨。


《新春》原文及赏析3篇(扩展3)

——《乞巧》原文及赏析3篇

《乞巧》原文及赏析1

  乞巧

  朝代:唐代

  作者:林杰

  原文: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译文

  一年一度的七夕节又来到了,牵牛织女再度横渡喜鹊桥来相会。家家户户的人们纷纷情不自禁地抬头仰望浩瀚的天空,挨家挨户的巧手女子都穿起红丝,至少有几万条。

  注释

  乞巧:古代节日,在农历七月初七日,又名七夕。

  赏析

  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七夕今霄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碧霄”指浩瀚无际的青天。开头两句叙述的就是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一年一度的七夕又来到了,家家户户的人们纷纷情不自禁地抬头仰望浩瀚的天空,这是因为这一美丽的传说牵动了一颗颗善良美好的心灵,唤起人们美好的愿望和丰富的想象。“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后两句将乞巧的事交代得一清二楚,简明扼要,形象生动。可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后资料袋的内容,感受人们过节时的喜悦。诗人在诗中并没有具体写出各种不同的心愿,而是留下想象的空间,要引导学生结合全诗的理解,进一步体味诗中展示的人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心愿。

  林杰(831—847)字智周,福建人,唐代诗人。小时候非常聪明,六岁就能赋诗,下笔即成章。又精书法棋艺。卒,年仅十七。《全唐诗》存其诗两首。《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七夕今霄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碧霄”指浩瀚无际的青天。开头两句叙述的就是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一年一度的七夕又来到了,家家户户的人们纷纷情不自禁地抬头仰望浩瀚的天空,这是因为这一美丽的传说牵动了一颗颗善良美好的心灵,唤起人们美好的愿望和丰富的想象。“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线几万条。”后两句将乞巧的事交代得一清二楚,简明扼要,形象生动。可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后资料袋的内容,感受人们过节时的喜悦。诗人在诗中并没有具体写出各种不同的心愿,而是留下想象的空间,要引导学生结合全诗的理解,进一步体味诗中展示的人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心愿。“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前两句描绘了主人公在孤独的环境中一夜不寐的情景。室内,云母屏风上映着幽暗的烛影;室外,银河渐渐西移垂地,晨星就要消失了。“渐”字暗示了时间的推移流逝;“沉”字逼真地描绘出晨星低垂、欲落未落的动态。“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碧海青天”,指嫦娥在月宫中孤独枯燥的生活,只能见到深蓝色的天。“夜夜心”,指嫦娥每晚都会感到孤单。后两句引出凡人对仙人的感叹:嫦娥应该后悔偷吃了灵药,眼望着碧海青天,夜夜心情孤寂。“应悔”是猜测的意思,表现出一种同病相怜、同心相应的感情。要深入理解诗句的意思,必须对“嫦娥奔月”的传说有一定的了解。据说嫦娥原是后羿的妻子,因为偷吃了西王母送给后羿的不死药,飞奔到月宫,成了仙子。在孤寂的主人公眼里,这孤居广寒宫殿,寂寞无伴的嫦娥,其处境和心情不正和自己相似吗?

《乞巧》原文及赏析2

  鹊桥仙·乞巧楼空

  朝代:清代

  作者:纳兰性德

  原文:

  乞巧楼空,影娥池冷,佳节只供愁叹。丁宁休曝旧罗衣,忆素手、为予缝绽。

  莲粉飘红,菱丝翳碧,仰见明星空烂。亲持钿合梦中来,信天上、人间非幻。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闲步信足,不觉已到前院。彩楼已然搭好,和去年此时的一样:华丽的让人眩晕得手足无措。然而,时过境迁,佳人早已不在,茕茕孑立的我看谁在这样沉迷的夜乞巧!相必此情此景,就连汉宫秋月下夜夜笙歌的影娥池亦只能任凭一潭吹皱的池水空叹了吧!我的心生出还旋寂寞的藤,沿着彩楼蜿蜒,零零落落,缠缠绕绕,纠纠结结。当年你濯濯素手为我缝绽的锦衣华服始终不敢穿在身上——那都是满满的你笑颜如花的念想啊!我的侍从……!不关今日将如何忙乱,也一定要牢记我的叮咛,千万不要触碰那些早已沉压柜底的旧罗衫啊!

  夜,无视我的.抗拒,准时地来到了。纤云弄巧,今夜的美我不忍享用。也罢,众人皆沉迷于她锦袍缎裳不可企及的魅惑,那么就让我,独驾一叶扁舟,流淌在北海中央,许能寻回昨日你的倩影。我至亲至爱的人哪,你是否看到菱蔓交缠,扯出粉莲涩涩娇羞。它娉娉婷婷,多像你!试图握紧你的我的手落空了。抬头仰叹:璀璨的繁星啊,这良辰美景,亦不过你我想对!哦……那是你吗?手持我送你的妆盒袅娜而至?故人诚不欺我也——!天上人间,你我之恋,弥久恒远……。

  注释

  七夕:农厉七舟七日之夜、俗称七夕。《荆婚岁时记》载:“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缕彩,穿七孔针,或金银鍮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蜘蛛)网瓜上,则以符应。”又,《东京华梦录·七夕》云:“至初六、初七日晚,贵家多结彩于庭,谓之乞巧楼,铺阵磨喝乐、花瓜酒炙、笔砚针线。或儿童裁,女郎歹呈巧,焚香列拜,谓之乞巧。妇女望月穿针,或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故七夕是为古代一大节日,此日除乞巧外,民间还有曝晾经书,弄化生(用蜡作的婴儿),即乞子,同时亦有乞富、乞寿等风俗。

  影娥池:池名。《三辅黄图》谓:汉武帝于望鹄台西建俯月台,台下穿池,月影入池中,使宫人乘舟弄月影,因名影娥池。唐上官仪《咏雪应诏》:“花明栖凤阁,珠散影娥池。”

  丁宁:同叮咛。

  罗衣:软而轻的丝制衣服。

  莲粉:即莲花。

  菱丝:菱蔓。

  翳:遮掩之意。

  钿合:金饰之盒。

  盒:古作“合”字。古代女子以此为定情之信物。陈鸿《长恨歌传》谓:“定情之夕,授金钗钿合以固之。”又,李贺《春怀引》:“宝枕垂云选春梦,钿合碧寒龙脑冻。”

  简析

  此篇约作于爱妻亡故之后,词中表达了楼空人去,物是人非的伤感,又进而生发出梦幻般的奇想。亦实亦虚、饶有浪慢特色。

《乞巧》原文及赏析3

  乞巧

  朝代:唐代

  作者:林杰

  原文: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译文

  一年一度的七夕节又来到了,牵牛织女再度横渡喜鹊桥来相会。家家户户的人们纷纷情不自禁地抬头仰望浩瀚的天空,挨家挨户的巧手女子都穿起红丝,至少有几万条。

  注释

  乞巧:古代节日,在农历七月初七日,又名七夕。

  赏析

  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七夕今霄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碧霄”指浩瀚无际的青天。开头两句叙述的就是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一年一度的七夕又来到了,家家户户的人们纷纷情不自禁地抬头仰望浩瀚的天空,这是因为这一美丽的传说牵动了一颗颗善良美好的心灵,唤起人们美好的愿望和丰富的想象。“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后两句将乞巧的事交代得一清二楚,简明扼要,形象生动。可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后资料袋的内容,感受人们过节时的喜悦。诗人在诗中并没有具体写出各种不同的心愿,而是留下想象的空间,要引导学生结合全诗的理解,进一步体味诗中展示的人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心愿。

  林杰(831—847)字智周,福建人,唐代诗人。小时候非常聪明,六岁就能赋诗,下笔即成章。又精书法棋艺。卒,年仅十七。《全唐诗》存其诗两首。《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七夕今霄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碧霄”指浩瀚无际的青天。开头两句叙述的就是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一年一度的七夕又来到了,家家户户的人们纷纷情不自禁地抬头仰望浩瀚的天空,这是因为这一美丽的传说牵动了一颗颗善良美好的心灵,唤起人们美好的愿望和丰富的想象。“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线几万条。”后两句将乞巧的事交代得一清二楚,简明扼要,形象生动。可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后资料袋的内容,感受人们过节时的喜悦。诗人在诗中并没有具体写出各种不同的.心愿,而是留下想象的空间,要引导学生结合全诗的理解,进一步体味诗中展示的人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心愿。“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前两句描绘了主人公在孤独的环境中一夜不寐的情景。室内,云母屏风上映着幽暗的烛影;室外,银河渐渐西移垂地,晨星就要消失了。“渐”字暗示了时间的推移流逝;“沉”字逼真地描绘出晨星低垂、欲落未落的动态。“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碧海青天”,指嫦娥在月宫中孤独枯燥的生活,只能见到深蓝色的天。“夜夜心”,指嫦娥每晚都会感到孤单。后两句引出凡人对仙人的感叹:嫦娥应该后悔偷吃了灵药,眼望着碧海青天,夜夜心情孤寂。“应悔”是猜测的意思,表现出一种同病相怜、同心相应的感情。要深入理解诗句的意思,必须对“嫦娥奔月”的传说有一定的了解。据说嫦娥原是后羿的妻子,因为偷吃了西王母送给后羿的不死药,飞奔到月宫,成了仙子。在孤寂的主人公眼里,这孤居广寒宫殿,寂寞无伴的嫦娥,其处境和心情不正和自己相似吗?


《新春》原文及赏析3篇(扩展4)

——《咏史》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

《咏史》原文翻译及赏析1

  咏史诗

  自古无殉死,达人共所知。

  秦穆杀三良,惜哉空尔为。

  结发事明君,受恩良不訾。

  临殁要之死,焉得不相随?

  妻子当门泣,兄弟哭路垂。

  临穴呼苍天,涕下如绠縻。

  人生各有志,终不为此移。

  同知埋身剧,心亦有所施。

  生为百夫雄,死为壮士规。

  黄鸟作悲诗,至今声不亏。

  古诗简介

  此诗是王粲咏怀子车三兄弟的诗作。

  赏析/鉴赏

  诗的开篇,便明确指出:自古以来所有有识之士都是鄙弃殉葬制度的,秦穆公以三良为自己殉死只给后人带来了无穷的遗憾。王粲不写“三良殉秦穆”,而写“秦穆杀三良”,强调了个“杀”字。杀了之后,于自己无益,于人有害,于事无补,指落得个“空尔为”!接下来,作者通过两相对照的描写,一方面是死者知恩报主,视死如归的坦荡胸怀,另一方面是死者家属呼天抢地的悲哀场面。忠心事主,本应受到君主的恩赐,可事实上得到的是灭顶之灾。

  王粲的这首诗另一个显著的特点,是热烈地赞扬子车三兄弟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高尚气概。作者指出子车兄弟有自己的明确志向:“人生各有志”,不论处境如何,总要坚持自己的追求:“心亦有所施”。那么他们的志向与追求是什么呢?就是忠君报主。所以作者热烈地赞美他们“生为百夫雄,死为壮士规”!这种描写和刻画凸显了三良的形象,使历史人物形象的塑造与诗人主观情志的表达产生了良性互动,诗人的情感也因此更为丰富和复杂,诗中的诗性成分得到了加强,可以说是咏史诗发展史上一个比较大的进步。

《咏史》原文翻译及赏析2

  咏史

  五都矜财雄,三川养声利。

  百金不市死,明经有高位。

  京城十二衢,飞甍各鳞次。

  仕子彯华缨,游客竦轻辔。

  明星晨未晞,轩盖已云至。

  宾御纷飒沓,鞍马光照地。

  寒暑在一时,繁华及春媚。

  君*独寂寞,身世两相弃。

  翻译

  五大都市,自夸财富雄厚,三川一带,热衷于名利追逐。

  有钱的富豪,可以不受法律的制裁,明经的士人,能够得到*厚禄。

  京城里,大路四通八达,高耸韵屋脊,像鱼鳞一样密布。

  做官的,华美的帽缨随风飘动,闲游的,骑着快马在城中漫步。

  凌晨时分,天上依旧繁星闪烁,官宦们的车驾,已如风云般涌入。

  宾客与仆从,随之纷至沓来,黑乎乎的土地上映照着鞍马的光芒闪闪。

  寒来暑往,似乎只是一瞬,百花纷纷争艳,只趁春光明媚之时。

  唯独严君*,甘于寂寞不慕荣利,俗世不用他,他也不求入仕。

  注释

  五都:西汉时以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为五都。

  矜:自夸。

  三川:秦郡名,治荥阳(今河南省荥阳县西南),其地有河、洛、伊三水,所以称三川。

  养声利:追求名利。

  不市死:不死于市中。

  衢:大道。

  飞甍:高耸的屋脊。

  鳞次:像鱼鳞一样密布。

  彯:长带摆动的样子。

  竦:执。

  轻辔:是指善跑的马。辔,辔头,御马索。

  轩盖:带篷盖的车,达官贵人所乘。

  云至:云涌而来,极言其多。

  宾御:宾客和侍者。

  飒沓:众多的样子。

  一时:一时间,刹时。

  君*:汉代蜀人严遵,字君*。他在成都以占卜为生,每日得百钱则闭门下帘读《老子》,一生不求仕进。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太始二年(466年),宋孝武帝刘骏死后,世人矜财货、重名利,与坚守寂寞、与世相弃的君*形成强烈的对比,益发显示了世风的奢华、腐朽。作者为了表达对于官僚贵族的强烈憎恶,以及自身对耿直高洁品格的坚守,于是创作了这首诗。

  赏析

  “五都矜财雄,三川养声利。”诗人起笔便尖锐地指出,五都的人以财产雄厚而自尊自大,三川的人好追逐名利。诗人谴责的,不仅仅是五都和三川的人,他谴责的还有高门世族和达官贵人。接下来,这种谴责进一步深入:“百金不市死,明经有高位。”在门阀制度盛行的时代,无疑给他造成沉重的压抑之感。使得自己的抱负无法实现,因而内心充满了孤独与苦闷。

  下面八句,对于靠明经而出仕、怀巨金而来游的仕子游客的生活,进行了细致的描写:“京城十二衢,飞甍各鳞次。仕子彯华缨,游客竦轻辔。明星晨未晞,轩盖已云至。宾御纷飒沓,鞍马光照地。”大意是:京城里大路四通八达,高屋似鱼鳞一般密布。做官的帽子上摆动着华美的长缨,游者骑着快马来到京城。在明星未稀的清早,官宦们的车子已云涌而至,色彩斑斓,光照大地。诗人抓住这些具有典型性质的场面,用夸张铺陈的手法,极尽渲染描绘之能事,显示了京城的繁华奢靡和游乐之风的盛行。

  紧接着,诗的笔锋一转:“寒暑在一时,繁华及春媚。”寒暑的变化快,因此,如今的繁华兴盛、春光明媚也只是暂时的,散热曲折地透露出寄希望于未来的心绪。

  “君*独寂寞,身世两相弃。”唯有严君*不慕荣利,弃绝世俗,甘于寂寞。世不用他,他亦不去求仕进。在成都卖卜为生,每日得百钱则闭门下帘读《老子》,一生不求功名。诗人赞扬贫贱不移的严君*,又不乏自身的身世感慨,借此表达了对仕途不介于心的高旷胸怀和豁达的精神。

  这首诗在艺术上是高明的。首先,诗的语言华美而生动。诗中运用“飞甍”、“华缨”、“轻辔”等偏正词组形容达官贵人们的房屋、服饰、马匹,形象鲜明地显露出它们的奢华,用“鳞次”来描绘高屋密布,用“云至”来形容官宦们的车子纷纷而来,其多如云。准确的语言、生动的比喻,使诗句显示出华贵的色彩,将统治阶级醉死梦生的生活暴露无遗。

  其次,构思超越凡俗,详略描写恰到好处。诗的大部分极力铺叙渲染京城的豪华与奢侈,只用最后二句写君*的生活,便足以衬托出君*的的寂寞。矜财逐利和安贫乐道的鲜明对照,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咏史》原文翻译及赏析3

  咏史

  三王德弥薄,惟后用肉刑。

  太苍令有罪,就递长安城。

  自恨身无子,困急独茕茕。

  小女痛父言,死者不可生。

  上书诣北阙,阙下歌鸡鸣。

  忧心摧折裂,晨风扬激声。

  圣汉孝文帝,恻然感至情。

  百男何愦愦,不如一缇萦。

  古诗简介

  《咏史》为东汉史学家班固创作的一首五言诗,咏叹缇萦救父的故事。

  赏析/鉴赏

  这首诗是*现存的最早的文人五言诗。在内容上咏赞了汉文帝时孝女缇萦为赎免父亲刑罚,请求没身为奴的故事。

  这首诗歌咏了西汉初期的一位奇女子——淳于缇萦。正是由于她伏阙上书,不仅救了触刑的父亲,还感动文帝下达了废除肉刑的著名诏令。所以班固于开笔之际,先以悠邈之思,追述了任用肉刑的历史:“三王德弥(终也)薄,惟后用肉刑”。三王指夏禹、商汤和周之文王、武王,据说他们均以“文德”治天下,“至于刑错(弃置不用)而兵寝(收藏)”,被誉为“帝王之极功”(《汉书·刑法志》)。但到了三代之衰世,就不免王德日薄、刑罚滥施了。史称“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商有乱政而作《汤刑》,周有乱政而作《九刑》”,施用“五刑”的条款竟多达三千余项。这两句思接千载,于历史追述中表达对任用“肉刑”的深沉感叹。

  自“太仓令有罪”以下,诗人笔凌百世,直叙汉初淳于缇萦上书救父的事迹。“太仓令”即汉初名医淳于意,他曾担任齐之太仓(官仓)的小吏。文帝四年(前176),有人上书告发他触犯刑律,遂被逮捕押往长安。五个女儿急得直哭,他大骂说:“生女真不如生男,缓急之时谁能帮我办事!”这就是诗中所说的“自恨身无子,困急独茕茕(孤独之状)”之意。小女儿缇萦听了父亲的话异常悲伤,痛感于“死者不可复生而刑者不可复赎”,毅然随父进京,上书汉文帝,“愿入身为官婢,以赎父刑罪,使得改行自新”。“上书诣阙下”四句,描述的就是缇萦到宫廷上书的情景。“鸡鸣”、“晨风”,均为《诗经》十五国风中的名篇。前者抒写后宫催促君王上朝之情,后者歌咏女子“未见君子”之忧。据《文选》注引刘向《列女传》,缇萦伏阙上书时,曾“歌《鸡鸣》、《晨风》之诗”。班固以“忧心摧折裂,晨风扬激声”,抒写缇萦忧急断肠、歌号阙下的景象,读来令人怆然泣下。正是缇萦舍身赎父的一片真情,深深地打动了文帝。“圣汉孝文帝,恻然感至情”,终于赦免了她的父亲,并在诏书中感叹说:“夫刑者,至断支(肢)体、刻肌肤,终身不息,何其痛而不德也!岂称为民之父母哉?”并作出了“其除(废除)肉刑”的重大决策(见《列女传》)。促成文帝作出如此重要决策的,竟不是众多的须眉,而是这位临淄的民间少女。诗人有感于此,在结句中不禁长声吁叹:“百男何愦愦(愚笨),不如一缇萦”!

  初看起来,班固的这首《咏史》,纯是对缇萦救父事迹的歌咏,似无更多的题外之旨。但历史上可歌可泣之人甚多,班固何以不咏他人,偏偏想到了这位女子?这就得联系诗人自身的遭际来考察了。在班固的一生中,曾有两次被捕入狱:一次是在早年,被人告发私撰国史(《汉书》)而入狱。幸亏他兄弟班超诣阙上书申辩,才被释放;一次是在晚年,由于班固“不教学诸子,诸子多不遵法度”,得罪了洛阳令种竞。种竞利用大将军窦宪事败之机,捕系班固。最后因无人救援,死于狱中。《咏史》一诗,大约正作于晚年系狱之际。也许他有感于其子不肖,累及自己下狱而不救,才触发思古之幽情,写下了这首歌咏缇萦救父的诗?如果这一推测不错,那么,班固就不是为咏史而咏史,而是在诗中寄寓了自身的现实感慨了。他之称颂“三王”以及文帝的不用肉刑,岂不隐晦地表达了对当时朝廷任用肉刑、诛戮大臣的贬责?他之感叹于“百男何愦愦,不如一缇萦”,不更包含了对诸子不肖、累及其父的凄怆?从这一点看,这首诗正是开了“借咏史事以抒己怀”的“咏史体”之先河。

  评价历来评论班固此诗者,总要用钟嵘“质木无文”一语,以贬斥其艺术成就。其实,作为一首早期的文人五言诗,此诗虽然“质木无文”,但能在短短十数行间,如此凝炼地抒写缇萦救父事件的始末,其概括力并不下于曹操的《薤露行》、《蒿里行》等诗。而且在叙事之中,也时有“忧心摧折裂,晨风扬激声”的声情、“百男何愦愦,不如一缇萦”的寄慨,不乏唱叹之致。钟嵘《诗品》称其“有感叹之词”,将其视为“东京二百载中”所不多见的五言代表作,正是承认了它艺术上的成功,而不是失败。所以,从发展的眼光看,《咏史诗》不失为五言创制时期的杰作。


《新春》原文及赏析3篇(扩展5)

——蝶恋花原文及赏析3篇

蝶恋花原文及赏析1

  原文:

  晓日窥轩双燕语,似与佳人。

  共惜春将暮,屈指艳阳都几许,可无时霎闲风雨。

  流水落花无问处,只有飞云。

  冉冉来还去,持酒劝云云且住,凭君碍断春归路。

  译文

  在早上太阳刚刚升起,慢慢地揭起帘子往外看去,两只燕子好像在与美人窃窃私语的样子。燕子与美人都好像在惋惜春天快要过完了。屈指一算,太阳都升的很高了,一天又快过完了,不知不觉中中天空又飘飘洒洒的下起了小雨。

  流动的溪水和落在溪水中的花都没有办法去询问,只有天上的飘着的流云。缓缓的飘来飘去。端着酒劝说天上的云暂时停一下,只有你还能阻断春天回去的路,不让春天回去。

  注释

  晓日:晓,破晓,拂晓,晓日指朝阳,一般引申为清晨。

  窥(kuī)轩:窥,看;轩,窗户;窥轩,向窗外看去。

  语:告诉,说。

  似:好像。

  暮:古字作“莫”,像太阳落到草丛中,表示天色将晚,意指迟暮之年。

  时霎:犹一霎,至少是一刹那,这两字十分委婉巧妙。

  冉冉(rǎn):渐进地、慢慢地、缓慢地。

  持酒:持,端;持酒,端起一杯酒。

  碍断:阻截,挡住。

  赏析:

  《蝶恋花·晓日窥轩双燕语》这首词秦观作于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是秦观甫至郴州,又谪柳州,继而在横州做没实职的差事,再贬雷州之后在苦闷中所作。

蝶恋花原文及赏析2

  原文:

  黄菊开时伤聚散。曾记花前,共说深深愿。重见金英人未见。相思一夜天涯远。

  罗带同心闲结遍。带易成双,人恨成双晚。欲写彩笺书别怨。泪痕早已先书满。

  赏析:

  这是一首感秋怀人的离别相思之词。黄菊开时,是双方离别之时,也是相约重逢之时,故而黄菊成为了他们离合聚散的标志,每见黄菊,格外动情。前三句描写一年之前的离别情景,那是“黄菊开时”,彼此都为离别而悲伤,并且“共说深深愿”,许下心愿,立下誓言,其内容当包括下文所说的“重见金英”时节必定回来团聚。可是,等待了一年,菊花又开了,人却没回来,于是,“相思一夜天涯远”。这一句,非常真实,非常细致,也非常深刻。“相思”二字显然是点题之笔,但在此前,女主人并没有把这个两个字放在心上,因为她虽然身处相思之境地,而她的心却只是等候在企盼之中。屈指记日,待到菊花重开,离人便可团聚,因为这是约定好的,发过愿、立过誓的,故而她对团聚重逢深信不疑,这之前,只不过是等待罢了。然而,期限到了,意外的情况出现了,以前的期待竟然化作了泡影。于是,女主人一下子陷入了相思的痛苦之中,一夜之间才感觉到了离人是在遥远的天涯。相见有期一下子变成了相见无期,希望一下子变成了失望,这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女主人能承受得住,已经很不简单了。知道自己已经陷入了真正的相思之苦和离别之怨,词的下片写的就是此苦此怨无法排除的情况了。“罗带同心闲结遍”,“闲”字,只能是故作轻松的口头话,而女主人的心何曾闲过?说这里面还寄托着她内心深处的一线希望和竭诚祝愿,倒是符合实情的。最后两句,“别怨”二字又是点题,泪洒彩笺而写不成书信,也是相思和别怨无法排除的一种表示。

蝶恋花原文及赏析3

  原文:

  二月东风吹客袂。

  苏小门前,杨柳如腰细。

  蝴蝶识人游冶地,旧曾来处花开未?

  几夜湖山生梦寐。

  评泊寻芳,只怕春寒里。

  今岁清明逢上巳,相思先到溅裙水。

  鉴赏:

  李商隐作有一诗,“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迴。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想思一寸灰”(《无题》)。这是写他早春时的一段恋情:时令适至惊蛰,帘外东风细雨,耳畔阵阵轻雷,诗人心头的“春情”(艳情)随着大好春光的即将重返而油然萌生;但是他又马上告诫自己:“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今日之相思越是如花一样争发,那么他日的痛苦与忏悔就越象香灰那样积得深厚。这后两句诗实是一种“反说”,从中不难见其热恋之情的炽烈,以及与它所同时交织着的万般痛楚。

  同李商隐这位唐代著名诗人《无题》诗一样,史达祖的这首《蝶恋花》词,也是写他悄然而来的艳遇。当然,跟李诗相比,这首词缺了一些悲剧性的色彩,而增加了一些浓浓的令人心驰神往的韵味。这首词是首先从作者重返杭州城时的心情落笔,而逐步展开的。

  “二月东风吹客袂”,是写时值二月而身从客地归来。其中“吹客袂”三字,就生动地描绘了他回转杭城时“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的形象,也暗点了他“近乡情更怯”的兴奋和迷惘的心情。“苏小门前,杨柳如腰细”,迎接他的,正是“苏小门前柳万条,毵毵金线拂*桥”(温庭筠《杨柳枝》)的初春景象。而在“苏小”两字后面,便又悄悄地潜藏着作者内心的一段“艳事”。果然,“柳如腰细”句就象白居易《杨柳枝》“叶含浓露如啼眼,枝嫋轻风似舞腰”所写的那样,“呼之欲出”地隐嵌着一个“倩影”——当然她并没有真正出现而只是存在于作者意念之中,因而这里用了一个“如”字。但词人此来,却又实是“奔”她而来,所以他就循着旧日的路径继续向前走去,企图早早寻觅到她的影踪。你看,虽然时隔好久,但那多情的蝴蝶却还认得昔日我与她一起游玩的地方,它们正翩翩飞入柳陌深处去呢。不过,写到此处,作者的词笔陡然来了个大转变,“旧曾来处花开未”?此句表面是说自己此行来得太早,或许当年共游处的丛花至今未开,因而她尚未践约在此相候;其实也是写他害怕“不见伊人”的担忧心理,不过用一问句更显得婉约缠绵。而事实上,联系下文看,则他此行确实是“扑”了一个“空”,所以又马上折入下阕:“几夜湖山生梦寐”。这从行文用笔上言,是一种“逆提反接”。它首先把时针“反拨”到以前的岁月中去:在没有回来之前,自己的梦境中就曾多少次出现过与她一起作湖山冶游的“镜头”!这里尤其值得提出的是其中的“生”字。这个“生”字不光是单纯的“产生”、“生成”之意,而且还包含有“创造”、“想象”之意在内。也就是说,多少个夜晚,我都在努力把这次重逢于西子湖畔的聚会,想象得更缠绵、更热烈一些,因而所生的梦境也就越发美好、越发温馨。但以上这些又仅仅是“梦寐”而已,因此下文就反接以“评泊寻芳,只怕春寒里”。眼前所遇,既然只是花未开、人不见的春寒景象,那又何能来“评泊寻芳”(意即谓:在万花丛中评论哪朵花最美,在游女如云的人群中评论哪位倩女最美),又何能来重践“花前月下”的旧约?这里用了一个“只怕”,虽属心理估测之辞,然却又是“实写”,——同上文“花开未”的问句一样,它就使感情的表达更显得委婉有致。词情至此,就暂告一个段落,即由开头归来时的亢奋迫切而结之于扑空后的惆怅,由开头蝶嬉杨柳的欣慰高兴而结之于情人不见的寂寞。前几夜的好梦,归来时风吹衣袂的欢快,蝴蝶领路时的盼望,所有这些就全部都被眼前的“春寒”景象所“冲掉”!但是且慢,就在作者只能“死心”的当口,词笔却又陡转,推出了“绝处逢生”的新境界来:在这无可奈何的现实环境中,词人却还有自己的“法宝”,——于是他那无法压抑的热情,立刻就展开着“想象”的翅膀,更加高涨地飞腾起来:“今岁清明逢上巳,相思先到溅裙水”,这真是妙不可言的佳句!我们知道,清明节本是一个踏青游春的佳日,其时杭城市民“寻芳讨胜,极意纵游,……无日不在春风鼓舞中”(《武林旧事》卷三);而上巳日又“倾都禊饮踏青”(《梦粱录》卷二)。今年,则清明恰逢上巳,其游冶禊饮之盛况更将空前。所以作者遥想,今日暂未得见的伊人,到时必将出现在“长安水边多丽人”的行列中间(到时就必能重践旧日的盟约)。所以,尽管现在还是新春二月,但自己的心思早已飞到了她那令他神魂颠倒的石榴裙边去了!拿一句成语来讲,这一种想象真有点儿“匪夷所思”。它的奇特表现在下列两方面:第一,它不直接去写“三月三日天气新”的西湖春景,也不直接描绘“绣罗衣裳照暮春”的丽人倩影(以上两句为杜甫《丽人行》诗句),而是用了一个“溅裙水”的意象把这两者概括在一起写,这就显得既“经济”,又“香艳”(请想象一下:一群丽人佳娘正在湖滨掬水嬉戏,溅得绣裙上水痕点点,这是一幅多么优美艳丽的“仕女嬉水图”),确是作者的一个“发明”。第二,它说自己此刻的相思情意“先到”了溅裙的水边(也即溅上了水痕的石榴裙下),这就既写出了自己感情之真挚深长,又显得十分的缠绵和优雅。读着这一句,人们一下子从眼前的料峭春寒中跳到了那个春光骀荡的季节里去,同作者一样获得了心理上温暖而美好的快感。这种写法,利用了“时间差”,利用了“想象力”,使读者坠入了一种无限温馨而又迷离的境界中去;从词的结构来看,也大有“峰回路转”、“余味无穷”的妙处。所以从其“情”来讲,全词确是一往情深;从其“文”来讲,又显得相当的“瑰奇”、“警迈”(张镃《梅溪词序》)。史达祖的这首《蝶恋花》与李商隐的《无题诗》相比,《蝶恋花》构思精巧,有神来之笔,最明显的证据是李商隐仅仅感觉到“春心莫共花争发”,而史达祖却进一步在文中说到了“春心先于花争发”。


《新春》原文及赏析3篇(扩展6)

——《旅宿》原文及赏析3篇

《旅宿》原文及赏析1

  旅宿

  唐代:杜牧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

  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

  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译文

  韵译

  住在旅馆中并无好的旅伴;忧郁的心情恰似凝固一般。

  对着寒灯回忆起故乡往事;就象失群的孤雁警醒愁眠。

  家乡太远归梦到破晓未成;家书寄到旅馆已时隔一年。

  我真羡慕门外沧江的烟月;渔人船只就系在自家门前。

  直译

  旅馆里没有知心朋友,我独自静静地沉思凝神。

  对着寒灯回忆往事,孤雁的叫声,惊醒了凄寂梦魂。

  乡关道路迢远,梦魂拂晓时才得归去,家人的书信要等来年方能寄到此地。

  沧江上月色含烟,风光是多么美好,钓鱼船就系在我家门前。

  注释

  良伴:好朋友。

  凝情:凝神沉思。悄然:忧伤的样子。这里是忧郁的意思。

  寒灯:昏冷的灯火。这里指倚在寒灯下面。思旧事:思念往事。

  断雁:失群之雁,这里指失群孤雁的鸣叫声。警:惊醒。

  远梦归:意谓做梦做到侵晓时,才是归家之梦,家远梦亦远,恨梦归之时也甚短暂,与下句家书隔年方到,恨时间之久,相对而更增烦愁。侵晓:破晓。沧江:泛指江,一作“湘江”。

  好烟月:指隔年初春的美好风景。

  门:门前。

  赏析

  这是羁旅怀乡之作。离家久远,目睹旅馆门外的渔船即加以艳羡。幽恨乡愁、委实凄绝。颈联“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意思曲折多层,实乃千锤百炼的警句。

  首联起,直接破题,点明情境,羁旅思乡之情如怒涛排壑,劈空而来。可以想见,离家久远,独在异乡,没有知音,家书也要隔年才到,此时孤客对寒灯,浓厚深沉的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必会陷入深深的忧郁之中。“凝情自悄然”是此时此地此情此景中抒情主人公神情态度的最好写照:静对寒灯,专注幽独,黯然伤神,将诗人的思念之情写到极致。

  颔联承,是首联“凝情自悄然”的具体化,诗人融情于景,寒夜孤灯陪伴孤客,思念故乡旧年往事,失群孤雁声声鸣叫,羁旅之人深愁难眠,细致地描绘出了一幅寒夜孤客思乡图景。“思”字和“警”字极富炼字功夫。灯不能思,却要寒夜愁思陈年旧事,物尤如此,人何以堪。由灯及人,显然用意在人不在物。“警”字也极富情味。旅人孤灯,长夜难眠,一声雁叫,引孤客嫠妇愁思惊梦,归思难收。

  首联与颔联极言乡关遥远,幽愁满怀。梦见自己回到家中,因路途遥远,梦醒时分天已大明,家书须隔年才能寄到旅馆,可见离家之远,表达出对家乡深沉的思念。

  颈联转,用设想之词,虚实结合,想象奇特,表现出此时此地此情此景中诗人因愁思难耐、归家无望而生出的怨恨。故乡远在千里,只能梦中相见,也许是短梦,也许是长梦,但梦中醒来却已到天明。字里行间,流露出梦短情长的幽怨。而这一切又都由于“家书到隔年”的实际情况。作为诗歌由写景向抒情的过渡,转句用梦境写旅宿思愁哀怨,亦虚亦实,虚中写实,以实衬虚的特点读来回肠荡气。

  尾联合,收拢有力,却并非直抒胸意,而是以设想之词,勾勒家乡美丽的生活图景,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把浓烈的归思之情融入家乡优美的风景之中。沧江烟霭,云霞明灭,月色溶溶,家门外系着钓鱼船,一幅优美宁静祥和的家乡风光图景。画面中虽然没有写人物,但一条静静地系于家门外的钓鱼船却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面对这样一幅家乡优美的画面,谁人不梦绕魂牵,更何况旅宿在外的诗人呢!家乡远隔千里,旅人归思难收,如此优美的家乡风光图景非但没有给诗人以慰藉,反而加深了诗人的.思乡愁苦。这是用乐景反衬哀情的典型。美景幽思、怨恨乡愁、委实凄绝。除却个中人,任何人也难以深味个中情。不过,“烟月”在此实际上是借代,并非一定就是“烟”,就是“月”。正所谓,文学作品的形象大于思维,此处一个“烟月”可以触发不同的旅人思妇产生不同的意象联想,从而产生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颈联与尾联看似跳出了乡愁,艳羡门外沧江鱼船的清闲自在,其实是借他乡之物,更曲折地表达出诗人思乡之情。全诗层层推进,写景抒情都有独到之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作于作者外放江西任职之时。诗人离家已久,客居旅馆,没有知音,家书传递也很困难,在凄清的夜晚不禁怀念起自己的家乡。于是创作了这首羁旅怀乡的诗篇。

  作者简介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新春》原文及赏析3篇(扩展7)

——式微原文翻译及赏析

式微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译文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露水中!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泥浆中!

  注释

  ⑴式:作语助词。微:(日光)衰微,黄昏或曰天黑。

  ⑵微:非。微君:要不是君主。

  ⑶中露:露中。倒文以协韵。

  ⑷躬:身体。

  赏析

  关于此诗主旨,《毛诗序》说是黎侯为狄所逐,流亡于卫,其臣作此劝他归国。刘向《列女传·贞顺篇》说是卫侯之女嫁黎国庄公,却不为其所纳,有人劝以归,她则“终执贞一,不违妇道,以俟君命”,并赋此诗以明志。二说均牵强附会,因为无论是实指黎侯或黎庄妇人,都缺乏史实佐证。余冠英认为“这是苦于劳役的人所发的怨声”(《诗经选》),乃最切诗旨。

  诗凡二章,都以“式微,式微,胡不归”起调: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诗人紧接着便交待了原因:“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意思是说,为了君主的事情,为了养活他们的贵体,才不得不终年累月、昼夜不辍地在露水和泥浆中奔波劳作。短短二章,寥寥几句,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以及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给读者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在艺术上,这首诗有两个特点。一是以设问强化语言效果。从全诗看,“式微,式微,胡不归”,并不是有疑而问,而是胸中早有定见的故意设问。诗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自然要倾吐心中的牢骚不*,但如果是正言直述,则易于穷尽,采用这种虽无疑而故作有疑的设问形式,使诗篇显得宛转而有情致,同时也引人注意,启人以思,所谓不言怨而怨自深矣。二是以韵脚烘托情感气氛。诗共二章十句,不仅句句用韵,而且每章换韵,故而全诗词气紧凑,节奏短促,情调急迫,充分表达出了服劳役者的苦痛心情以及他们日益增强的背弃*的决心。从此诗所用韵脚分析,前章用微韵、鱼韵,后章为微韵、侵韵,这些韵部都较适合表达哀远沉痛的情绪。诗人的随情用韵,使诗情藉着韵脚所体现的感情基调获得了充分的强调。所以方玉润评此诗云:“语浅意深,中藏无限义理,未许粗心人卤莽读过。”(《诗经原始》)

  由于《毛诗》将此诗解说成劝归,历代学《诗》者又都以毛说为主,所以“式微”一词竟逐渐衍为*古典诗歌中的“归隐”意象,如唐王维“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渭川田家》);孟浩然“因君故乡去,遥寄式微吟”(《都下送辛大夫之鄂》》;贯休“东风来兮歌式微,深云道人召来归”(《别杜将军》)等等,由此也可见出此诗对后世的影响。


《新春》原文及赏析3篇(扩展8)

——晨风原文翻译及赏析

晨风原文翻译及赏析1

  晨风

  佚名〔先秦〕

  鴥彼晨风,郁彼北林。未见君子,忧心钦钦。如何如何,忘我实多!

  山有苞栎,隰有六驳。未见君子,忧心靡乐。如何如何,忘我实多!

  山有苞棣,隰有树檖。未见君子,忧心如醉。如何如何,忘我实多!

  译文:

  傍晚光景小鹰隼疾飞掠过,栖落在郁郁苍苍的北树林。至今我还没见过他的踪影,内心里忧心忡忡满怀担心。真想不到你怎么会这样呢?恐怕早忘了我吧我的夫君!高高的山上有茂密的栎树,洼地里梓树榆树繁茂成荫。至今我还没见过他的踪影,内心里满怀悒郁忧心如焚。真想不到你怎么会这样呢?恐怕早忘了我吧我的夫君!高高的山上有茂密的唐棣,洼地里生长着如云的山梨。至今我还没见过他的踪迹,内心里忧心忡忡如醉如痴。真想不到你怎么会这样呢?早忘了我啊没有丝毫记忆!

  注释:

  晨风:鸟名,即鹯(zhān)鸟,属于鹞鹰一类的猛禽。鴥(yù):鸟疾飞的样子。郁:郁郁葱葱,形容茂密。钦钦:忧思难忘的样子。朱熹《诗集传》:“忧而不忘之貌。”如何:奈何,怎么办。苞:丛生的样子。栎(lì):树名。隰(xí):低洼湿地。六驳(bó):木名,梓榆之属,因其树皮青白如驳而得名。棣:唐棣,也叫郁李,果实色红,如梨。树:形容檖树直立的样子。檖(suí):山梨。

  鉴赏:

  一个女子痴心地渴望着,等待着重新见到那位朝思暮想的“君子”,她望穿秋水,等得心碎神伤。其实那位“君子”,恐怕压根儿已将她忘个罄尽。这首诗的内容实有揶揄嘲弄这位“君子”“二三其德”的"况味。

  全诗三章,章六句。首章用鹯鸟归林起兴,也兼有赋的成分。鸟倦飞而知返,还会回到自己的窝里,而人却忘了家,不想回来。这位女子望得情深意切。起首两句,从眼前景切入心中情,又是暮色苍茫的黄昏,仍瞅不到意中的“君子”,心底不免忧伤苦涩。再细细思量,越想越怕。她想:怎么办呵怎么办?那人怕已忘了我!不假雕琢,明白如话的质朴语言,表达出真挚感情,使人如闻其声,如窥其心,这是《诗经》语言艺术的一大特色。从“忘我实多”可以揣测他们间有过许许多多花间月下、山盟海誓的情事,忘得多也就负得深,这位“君子”实在是无情无义的负心汉。不过诗意表达得相当蕴藉。

  “山有……隰有……”是《诗经》常出现的起兴成句,用以比况物各得其宜。上古时代先民物质生活尚不丰富,四望多见山峦坑谷正是历史的必然。那颙望着的女子瞥见晨风鸟箭样掠过飞入北林后,余下所见就是山坡上有茂密栎树和洼地里有树皮青白相间的梓榆。三章则换了两种树:棣和檖。之所以换,其主要作用怕是在于换韵脚。万物各得其所,独有自己无所适从,那份惆怅和凄凉可想而知,心里自然不痛快。三章诗在表达“忧心”上是层层递进的。“钦钦”形容忧而不忘;“靡乐”,不再有往事和现实的欢乐;“如醉”,如痴如醉精神恍惚。再发展下去,也许就要精神崩溃了。全诗各章感情的递进轨迹相当清晰和真实可信。


《新春》原文及赏析3篇(扩展9)

——王昌龄《出塞》原文及赏析

王昌龄《出塞》原文及赏析1

  《出塞》(其一)

  作者: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注解

  1、但使:只要。

  2、龙城:龙城是匈奴祭天*的地方。

  3、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而言,匈奴畏惧他的神勇,特称他为“飞将军”。

  4、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我国北方的屏障。

  译文

  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

  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

  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赏析

  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息胡乱,安定边防。全诗以*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明人李攀龙曾推奖它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实不过分。

推荐访问:赏析 新春 原文 《新春》原文及赏析3篇 《新春》原文及赏析1 新春日这首诗的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