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十二五”回顾与“十三五”建议

摘要:“十二五”期间,我国节能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快速发展,对推动节能减排、发展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十三五”时期是我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的关键时期,既对我国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提出了明确的方向性要求,也为节能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的大力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应将高效节能、先进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继续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领域予以支持,进一步破解产业发展的瓶颈制约,明确发展方向与重点,促进其持续快速发展并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关键词:节能减排;环保产业;资源循环利用;战略性新兴产业

中图分类号:F40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6)05-0028-007

节能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是“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七大重要领域之一。大力发展节能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是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于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一、“十二五”期间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情况回顾

“十二五”期间,节能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实现快速发展,规模持续扩大,对拉动就业、促进经济增长产生积极作用,并对推动节能减排、发展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环保装备和资源循环利用领域涌现了大批技术创新,环保产业竞争力以及资源循环利用效率均得到大幅提升。但是,“十二五”期间,节能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依然存在支持政策不配套、市场机制不完善、企业自主创新体系不完善、先进环保技术装备推广难、合同能源管理融资难以及资源综合利用领域技术规范、标准缺失等限制产业发展问题。

(一)发展成就(1)

第一,产业规模快速增长。“十二五”期间,在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刺激下,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快速增长,已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据测算,2014年节能环保产业产值超过4万亿元,“十二五”以来年均增长超过15%,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和工业增加值增长率,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亮点。以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三大核心区为主的沿海发展带和东起上海沿长江至四川等中部省份的沿江发展轴,已经成为我国节能环保产业的主要集聚区。2014年全国环保行业从业单位25710个,环保行业营业收入39810亿元,从业人员328.0万人,环保专用装备制造业主营收入达2570.3亿元,利润总额达184.8亿元,相比“十二五”期初各项指标均有明显增长。节能环保服务业发展迅猛,合同能源管理、合同环境服务、特许经营等新型商业模式、新兴业态快速发展。节能服务业总产值从2010年的836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2650亿元,年均增幅为33.4%;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投资额从2010年287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958.76亿元,年均增幅为35.2%,2014年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投资额形成年节能能力2996.15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7490.38万吨。“十二五”期间,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LED产品生产国和出口国。2014年,我国LED产值达3445亿元,较2010年年均增长28.6%。资源循环利用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14年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产业主营收入达到3675.2亿元,2010—2014年的年均增速达到13.8%。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的迅速发展,有效扭转了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阶段资源消耗强度大幅上升的势头,促进了结构优化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

第二,污染物治理及节能减排成效显著。一是GDP能耗下降。“十二五”期间国家一直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工作。2014年,全国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4.8%,超额完成了年度的目标。“十二五”前四年全国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了13.4%,“十二五”规划的目标是下降16%,前四年完成了五年目标进度的82.5%,赶上了时间进度要求。2015年的目标是下降3.1%以上,2015年初步核算实现下降了5.6%,超额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目标。二是污染物治理取得进一步成效。固废治理方面,从城市生活垃圾排放及处理来看,2013年,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达17238.6万吨,较2010年增加1433.8万吨;2013年,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49.2万吨/日,较2010年提升10.5万吨/日。2015年末,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2.5%[1],较2010年提升14.6个百分点。废水治理方面,2015年末,城市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到13784万立方米,比上年末增长5.3%;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1.0%[1],较2010年提高18.1个百分点。废气治理方面,2014年化学需氧量排放量2294.6万吨,同比下降2.47%;2014年二氧化硫排放1974.4万吨,2010年排放2185.1万吨。2012年工业废气治理设施数达22.6万套,较2010年增加3.9万套。三是资源循环利用成效显著。2013年,我国矿产资源利用水平总体较好,部分重点大中型露天煤矿、露天铁矿开采回采率达到95%以上,部分矿山铜矿、铅矿、锌矿等有色金属矿种的选矿回收率达到80%以上。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20.59亿吨,利用率达到62.3%。农作物秸秆年利用量约6.4亿吨。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塑料等主要再生资源回收总量达1.6亿吨,回收总值4817亿元,回收企业10万余家,行业从业人员1800多万人。主要再生有色金属产量占当年十种有色金属总产量的26.6%。

第三,技术创新不断涌现。环保装备技术创新方面,通过自主研发和引进消化吸收,突破了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并已经进入中试和产业化阶段。例如湿式静电除尘器、重型柴油车尾气净化器、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s)防治装备等大气污染防治技术装备。目前,对于VOCs防治,国内已经在活性碳纤维吸附回收技术、催化燃烧技术等主流治理技术取得了较大的进展,部分已经接近了国外的先进水平,新开发的低温等离子催化转化、UV协同催化转化等技术正在进一步改良和应用。这些新技术的研发有力推动了产品升级,为PM2.5的防治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撑。在固体废弃物处置领域,生活垃圾智能分选技术取得突破,实现了高精度自动分选。

推荐访问:产业发展 二五 节能 回顾 循环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