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新鲜经验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并作出相应全面部署的同时,又提出“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并在全党分期分批开展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这是党的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重大新鲜经验。本文着重从“党的执政意识的新觉醒”和“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特征”两个角度,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成为今天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集中体现和检验,而党的先进性建设又成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关键和思想灵魂的统一关系,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党的先进性建设;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辩证统一

[中图分类号]D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18X(2006)07-00-07

余品华(1935—),女,湖北省黄梅县人,江西省社会科学院首席研究员、江西省哲学学会会长。(江西南昌330077)

党的十六大之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加强党的建设进行了新的全面部署,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在党建理论上围绕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中心,进一步回答和解决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根本问题,继续推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在党的建设上有重大新的突破。这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进行全面部署,作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二是从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到在党内第一次明确提出“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并在全党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2005年12月胡锦涛同志在会见全国党的建设研究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代表时,又进一步强调,加强党的建设理论研究工作,要认真总结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新鲜经验,深入研究我们党执政的历史经验和生动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党的执政理论体系;要认真总结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新鲜经验,深入研究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基本规律,为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提供理论指导。两个建设相提并论和统一进行,表明我们党对党的建设规律的进一步深刻认识和把握。

党中央在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并作出相应全面部署的同时,又提出“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并在全党分期分批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在提出“不断丰富和发展党的执政理论体系”的同时,又提出“深入研究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基本规律”;在提出总结我们党执政的历史经验和生动实践的同时,又提出要认真总结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新鲜经验。那么,这两个“建设”是什么关系,两者之间有何内在统一性?在21世纪党的建设中它们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这是今天我们在党的建设中需要弄清的问题。总起来看,它们两者是密切联系、互相贯通、互为前提、互相依存的辩证统一关系,体现了党的建设的辩证法。两者的辩证统一,在于它们都是对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根本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作出的进一步新的科学回答,是新世纪党的建设理论和实践的新飞跃。

党的先进性建设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相提并论和统一进行,首先是党的执政意识新觉醒的结果,表明两者统一于党的执政意识、执政理念之中,集中回答为谁执政、靠谁执政、特别是怎样执政的问题,是对党的执政方略、执政方式、执政体制、执政功能和执政地位认识的重大创新,标志着党的执政理论的新飞跃。

执政意识是政党对自身在国家和社会中领导地位和作用的自觉省悟和诉求,是对自身在社会政治活动中承担的社会角色的自我体认,它反映一个政党对自身所处历史方位变化的敏锐捕捉和自觉追求(如从在野党或革命党到执政党的变化等等)。它是执政理念的核心和基础,是执政党作为主体对自身承担的历史使命、历史任务的深刻理解和把握,是对履行执政责任、巩固执政地位的一种精神聚焦和重要思想动力。政党性质不同,执政理念、执政意识也就不同,从而执政方式、方略也有所不同。

执政意识随着实践不断与时俱进、自我更新,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中国共产党执政意识的真正新觉醒,应当说始自改革开放新时期。这是党从革命党意识到执政党意识的根本转变时期。与八大第一次正式论述执政问题相比较,新时期党的执政意识大大加强,执政理念更加科学和清晰,这时党已从执政七年到执政几十年,真正成为长期执政的党;“文化大革命”给党的执政地位、执政方式、执政资源都带来了严重损害,党执政以来遭受的严重挫折和丰富的正反面经验,亟待总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党深刻地自觉认识到,实现从革命党到执政党、从共产国际式共产党向现代工人阶级先进政党的彻底转变,在观念和体制上有大量工作要做。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大大推动了这一觉醒和转变。在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他突出地把“什么是执政党”的问题提到全党面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不仅提出和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而且也提出了“什么是执政党,怎样建设执政党”的根本问题,并初步作了回答。在改革开放条件下怎样抓党的建设,是他思考的重点。1980年邓小平提出一个尖锐的有震憾力的问题——“执政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党,执政党的党员应该怎样才合格?党怎样才叫善于领导?”[1]标志着这一新觉醒的开始。他强调,改革并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这一历史任务“我们这一代人也许不能全部完成,但是,至少我们有责任为它的完成奠定巩固的基础,确立正确的方向。我相信,这一点是一定可以做到的。”[2]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高度关注执政意识问题,把执政党建设作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键,从党与社会主义、党的先进性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内在统一性这一总角度,进一步系统提出执政党问题,大大发展了邓小平的执政理论。这个新发展的标志就是提出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时围绕邓小平“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改善党的领导”以及“关键在党”的基本思想,第一次在党的历史上明确提出“执政意识”概念,接着又陆续提出“执政地位”、“执政考验”、“执政水平”、“执政本领”、“执政方式”、“执政基础”、“执政党党风”、“执政条件”和“执政规律”等一系列范畴,从而初步建构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论体系。2001年江泽民更突出提出“执政能力”问题。他说:“我们党处在执政地位,肩负着重大的领导责任,要把我们这样一个十二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领导好,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这就把我们党历来所讲的“领导方式”、“领导方法”的一般概念,上升到“执政方式”、“执政能力”的层次,丰富了党的执政意识的新内涵。2002年他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更进一步强调“面对执政条件和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并且具体提出“提高党的科学判断形势能力”等四种能力。

党的十六大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的党中央继续强化党的执政意识,发展党的执政理论,在加强执政党建设方面取得新的重大突破。他明确提出“党的执政理论建设”,并进一步提出“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大课题。他说:“党的执政理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把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与党执政新的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从党的执政理念、执政基础、执政方略、执政体制、执政方式、执政资源和执政环境等方面进行努力,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这就从八个方面清晰勾画了中国特色的执政理论的基本内容。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是党的历史上关于党的执政特别是关于执政能力建设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强调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强调把执政能力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重中之重,党的其它方面建设都围绕、服从与服务这一重心,并通过这一重心体现出来,这是新世纪党的建设的一个重大飞跃。《决定》回顾了党的执政历程,第一次总结了党执政55年来的六条基本经验;在指出党的执政能力同党肩负的重任和使命总体上适应的同时,分析了党在执政方面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如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还不完善;一些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思想理论水平不高、依法执政能力不强、素质和能力同要求还不适应;一些党员干部事业心和责任感不强,思想和工作作风不端正、脱离群众等问题比较突出;一些党的基层组织软弱涣散;腐败现象在一些部门、地方还比较严重等等;标志着党在执政问题上理论的自觉性和实践的主动性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决定》还对“党的执政能力”这一概念作了科学界定,指出党的执政能力,就是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这就不仅从思想作风而且从本领方面突出了党的执政能力问题。执政能力建设今天其所以成为突出的历史课题,与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息息相关。当前党面临的新情况,尤其要求党必须有效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决定》特别强调,无产阶级政党夺取政权不容易,执掌好政权尤其是长期执掌好政权更不容易。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深刻汲取世界上一些执政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更加自觉地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始终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

《决定》明确提出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以及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等五种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既涉及战略思维能力、科学和民主决策能力;又涉及保持权力运行机制良性畅通的能力、依照法律进行社会整合和社会控制的能力、权力制约和监督的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能力等等。加强上述种种能力建设,才能使党真正成为永远保持先进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成为带领全国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坚强领导核心。

《决定》还明确提出今天执政党的建设目标是: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成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执政党,归根到底成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永远保持先进性、经得住各种风浪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这四个“成为”,既是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又是执政党先进性建设的新的更高要求,明确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执政党问题,是党的执政意识、执政理论的总体宏伟纲领,也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新的重大推进。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全面部署,开辟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伟大新篇章。

党的先进性建设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相提并论和统一进行,又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这一根本特征深刻认识的结果。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固然是今天党的建设的重中之重,但是怎样才能抓好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加强这一建设的基础和关键何在?胡锦涛同志对此作了明确回答。在新时期党的建设理论中,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第一次提出了“党的先进性建设”这一重大命题。2005年初,他在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专题报告会上指出,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特征,是关系马克思主义政党生存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党的先进性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是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完成执政使命的关键所在。在回顾经典作家和党的三代领导核心高度重视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历程之后,他指出,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在执政特别是长期执政的条件下任务更为艰巨。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继续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把它作为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一项重要任务来落实。中央决定从2005年1月起,在全国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作为推进以执政能力为重点的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基础,并对新的历史条件下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提出了具体要求。

从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目的、任务、性质和要求来看,党的先进性建设是最根本性的建设,它在党的建设中,具有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的总体地位。这是因为,首先,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历史表明,任何政党的兴衰存亡,归根结底取决于它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作用,取决于人民群众对这种作用的认可程度。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源于它以先进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旗帜;源于政党的性质——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和为全人类解放而奋斗的最高与最低的政治纲领;源于它的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源于它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代表人类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源于它符合社会发展规律要求的路线、方针、政策;源于它由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中的先进分子所组成;源于全体党员高度的思想觉悟、奉献精神和铁的纪律。胡锦涛同志指出: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历来是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中一个带根本性的重大课题,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特征。抓住了先进性建设,就抓住了党的建设的根本。其次,党的先进性建设又是贯穿党的各个历史时期所具有的共性、共同任务,是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立足的根本基础,具有共时性。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始终是我们党生存、发展、壮大的根本性建设,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长期任务和永恒课题。革命战争年代,我们靠党的先进性领导人民夺取政权;建国后,我们靠党的先进性领导人民当家作主,掌握政权,建设祖国;改革开放年代,我们靠党的先进性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今天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仍要靠党的先进性的集中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领导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所以,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进程中,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是始终不渝的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根本建设。再次,党的先进性建设不是党的某一方面的建设,不是局部性建设。它贯穿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能力建设的全部,是党的各方面建设的核心、灵魂和总汇。它既是党的各方面各部分建设的根本目的和出发点,也是检验党的各方面建设成效的基石和落脚点。所以,党的先进性建设必然成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是因此把党的先进性建设作为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胡锦涛同志指出,抓住了先进性建设,就抓住了党的建设的根本,就抓住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关键。这就表明,党的先进性建设在党的建设中具有持久性、战略性的历史地位,进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离不开党的先进性建设。

同时,在党成为执政党后,党的先进性建设又离不开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党的先进性虽然是党的立足之本,党的先进性建设虽然是党的建设一以贯之的核心和灵魂,但是党的先进性又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不是静止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具有时代性,随着形势和党的历史任务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这就是说,党的先进性是与时俱进的,在不同历史条件下有不同内涵、任务与要求。保持党的先进性是一个不断认识、不断实践、不断创新、不断提高的过程。同时先进的政党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一个政党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时代和实践的发展,必然赋予党的先进性以新的时代内容。革命战争年代党的历史任务不同于建设年代,更不同于今天的改革开放,党的先进性的内容、内涵因而当然有所不同。党从革命党转为执政党后,党的先进性就必须体现在党的全部执政活动中。今天党的先进性突出体现在能否做到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不断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能否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更好地完成党的执政使命;能否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充分调动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切实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民主政治、发展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检验党成为执政党后是否保持党的先进性的试金石。

所以,相对于整个党的先进性建设来说,执政能力建设是局部、是特殊、是个别。党的先进性建设对党的建设来说是历史的长河,而执政能力建设则是这一历史长河中的部分历史过程,因此两者在党的建设中是整体与部分、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但是,在执政条件下党的先进性建设又必须通过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体现出来,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共性必须寓于个性之中。在党的历史方位从革命党转为执政党后,没有执政能力的建设,也就没有党的先进性建设。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因而又成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关键和落实,成为今天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根本着力点和最终归宿。党的先进性建设成效如何,最终要通过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成效来检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是党从革命党转为执政党,特别是转为长期执政党后面临的党的建设的最根本任务,也是在执政条件下体现党的先进性的根本要求。今天党中央突出强调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正是对党的先进性必须与时俱进的深刻认识的结果,既体现了党的执政意识的新觉醒,是对党五十多年来长期执政的正反面经验的反思,也是对建党以来保持党的先进性的经验的深刻总结。

总之,党的先进性建设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紧密相关、相辅相成,是辩证的统一。一方面,在执政条件下,党的先进性建设离不开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另方面,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又必须以党的先进性建设为前提和基础。党的先进性建设其所以成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关键,是因为党的先进性是党执政能力强弱的根本依托和源泉。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党的执政能力就是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具体说,当前主要是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这些本领和能力无一不来源于、取决于党的先进性。

党的先进性建设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辩证统一,还可从这两个建设对党组织和党员、对党的干部和党员要求的相同和不同体现出来。党的执政能力由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干部的工作能力组成。执政能力建设主要涉及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可以说主要是针对党的各级组织特别是党员干部、领导干部,也就是担负各种领导职务的党员干部来说的。党的各级干部在执政过程中当然最突出、最直接地反映出党的先进性水平。《决定》指出的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同党所肩负的重任和使命不相适应的一些方面,如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还不完善,一些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的水平、本领和素质还不适应,一些党员干部思想作风问题比较突出等等,这些问题都主要涉及党的组织和党的干部,反映了党在保持先进性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但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又并非只是党组织和党的干部的事,而与全体党员密切相关。因为党的组织由全体党员组成,正如胡锦涛同志指出的,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和党的活动的主体。党的先进性最终要靠党员的先进性来体现。党的干部来自党员,是党员中的一份子,由党员层层选拔出来,代表全体党员参与执政活动。党的组成细胞如不强,党的机体也不可能强壮;一般党员如无先进性,选出的党员干部也谈不上先进性,谈不上有很强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意识。而且在执政过程中,党的组织和干部,不仅需要人民群众的监督和支持,更需要党员群众的监督和支持。没有党内全体党员的高度自觉,没有党内民主的发扬,没有全体党员作党的干部的后盾,没有全体党员的高度执政理念,没有他们在群众中积极活跃、发挥先锋模范表率作用,特别是在关键时刻没有全体党员站出来维护党的执政地位,那么就难免重蹈苏东剧变和独联体一些国家“颜色革命”的覆辙。因此,党员队伍的先进性是党的先进性的重要基础。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必须始终保持和发展党员队伍的先进性这个基础工程,必须始终抓住党员队伍这个主体,充分依靠全党同志共同努力。只有保持全体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才能真正彻底解决保持党的先进性问题,才能真正解决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党的先进性建设因而比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涵盖面更广,更涉及全体党员。党在提出执政能力建设后,进一步提出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这就把党的先进性建设分解为党员干部的先进性和全体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两个层面,同时加以强调和加强,体现了先进性建设中一般和特殊、共性与个性的又一种统一。党员干部作为党员队伍中的一部分,他们和全体党员是部分和整体、特殊和一般、个性和共性的关系。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和全体党员在保持党的先进性上有共性。党中央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所提出的六项要求,对全体党员包括党的各级干部都是共同的,这是党的先进性教育的共性所在。同时在先进性教育中,又特别强调党员干部、领导干部要坚持正确的政绩观,牢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兢兢业业创造一流工作业绩,不搞主观臆断、违背客观规律的“拍脑袋”决策,不追求脱离实际的高指标和盲目攀比,不喊哗众取宠的空口号,要埋头苦干、求真务实,察实情、讲实话、办实事,不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不搞虚报浮夸和报喜不报忧等等,这些又都是对党员干部的特殊要求,是通过政绩观对他们在领导工作中体现出的党的先进性的特殊要求,是党员先进性在党员干部中的特殊表现。

由此可见,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相对于党的先进性建设,是党的先进性建设长河中党在执政阶段的历史任务,因此它是部分,是特殊,而党的先进性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根本,则是整体,是一般;党的先进性建设作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关键和基础,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一项根本任务,它必然成为执政能力建设的核心和主线。另方面,在执政条件下,党的先进性建设又必须寓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之中,通过执政能力建设来体现和检验。而且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还包含与先进性建设不同的具体内容,更加凸显和着力于对党的组织和党员干部先进性教育的分层更高要求。当前,保持党的先进性,必须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把党的先进性要求转化为全党的实际行动,转化为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工作能力,贯彻到党的全部执政活动中去。这种转化也就是党的先进性的具体化和落实。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党的先进性建设同时提出和水乳交融地进行,既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在新的历史时期的进一步具体化、现实化;又是对全党、对全体党员和党员干部在先进性建设中提出的共同要求和分层的不同要求,从而既使执政能力建设成为今天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集中反映和体现,又使先进性建设成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关键和思想灵魂。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既从保持党的先进性的角度,又从执政党执政意识、执政使命的新推进、新觉醒的角度,提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并正确阐明和处理两者的辩证统一关系,这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和党自身建设规律认识的新飞跃,是新世纪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大飞跃,是党的建设的生动实践和宝贵新鲜经验。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三卷,328-329.

[2]邓小平文选第三卷,343.

【责任编辑:刘清荣】

推荐访问:党的建设 新鲜 伟大工程 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