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音乐教育的性质和特点

作者简介:刘新芹,单位:曲阜师范大学,专业:艺术学,方向:音乐教育

摘要:综观我国古代音乐教育的发展,在不同的时期,因为社会环境的变迁,音乐教育存在着不同的性质和特点,本文主要沿着历史发展的脉络,梳理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历史,并在此基础上概括古代音乐教育的性质和特点:宗教性、审美性和功利性。通过探究中国古代时期音乐教育发展史上音乐教育的性质和特点,对比今天的音乐教育并且给我们现今的音乐教育发展带来启示。

关键词:音乐教育 功利性 审美性 宗教性 教化功能

中图分类号:J6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0-0000-01

一、原始社会时期

原始社会时期,音乐作为神与人相沟通的桥梁,音乐教育的宗教色彩甚为明显。不论是乐师、乐舞还是创作流传下来的古代乐歌,无不与神明、自然关系密切。这充分说明在我国原始社会时期,音乐教育虽然还处于萌芽阶段,但是音乐教育的性质已带有宗教色彩。而从功利性与审美性来说,功利性占据主要位置。原始社会时期的音乐活动多事巫师为了祈求神明的庇佑,而进行的一系列的祭祀、祈福活动。

尽管在现代看来,我们可以通过出土文物以及文献记载,追溯原始社会的音乐状况,但是毕竟是不完整的,因为时隔久远,我们很难一言以蔽之。但是在古文献记载中,我们一直可以看到的是,音乐从起源就一直与神、巫密不可分,这使得音乐教育带有一种神秘色彩。在《尚书·舜典》中记载“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神人以和”。在我国巨大而辉煌的文化遗产中,神话传说是重要的部分。女娲、伏羲、夔等都是这一时期著名的乐师。乐歌、乐舞活动的教习传承,必定经过一定的音乐教育活动,在这里音乐教育就被冠上了宗教的色彩。

二、先秦时期

夏商、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音乐的教化功能占据主导地位。这一时期的音乐教育多与政治相关联。礼乐教育制度作为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具体实施内容,是从原始祭乐礼仪活动发展而来的。所以,这个阶段的音乐教育活动不仅传承着原始社会的宗教色彩,而且带有本阶段自身的特色,为政治服务的功利性逐步加强,此外,在学校音乐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音乐教育的审美性也首次在音乐教育的活动中得到发展。

1、夏商、西周时期

周代乐教的美育特征是由乐教的具体实施活动体现出来的,具有很强的审美意识。周代的乐教是一种整体上的美育,是在与德、智、体并行不悖、共为一体的基础上的美育。

西周时期,是我国音乐教育史上第一个音乐发展高峰时期。这一时期,礼乐教育占主体,但当时的“乐教”并不同于今天的“乐教”,西周时期的“乐教”包括乐语、乐德和乐舞。修海林在《中国古代音乐教育》中如是说:“西周的礼乐教育具有伦理化、政治化、宗教化的性质,这是其历史特征。其教育从个体行为、观念的培养方式入手,达到外在行为与内在心理、观念意识与感情体验的契合相一致。”因此,礼乐教育也具有审美教育的性质。

2、春秋战国时期

这一时期的音乐教育明显带有政治性、审美性。音乐教育虽然具有自身的审美性,但这一时期主要看中的是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虽然在统治者的愿望中更多的是凸显音乐的政治功利性,但其审美性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现象出现,社会音乐活动繁盛。这时期儒家思想主张音乐和音乐教育应当紧密的与社会现实联系起来,与政治、伦理及整体文化发展联系起来。实施礼乐教育的同时,注意到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和教化功能,有力的配合了社会发展的要求,成为历代统治者善于利用的一种精神武器。这也是历代统治者为何尊崇孔儒、重视礼乐教育的根本所在。

孔子的礼乐教化,建立在服务政治的基础上,社会的文明程度决定“礼乐”本身带有明显的政治功利性。但是,在主张音乐教育的政治性的同时,孔子也看到了音乐教育的审美性。孔子既是音乐教化功能的提倡者,也是实践者。孔子把“美”和“善”作为音乐审美的两大原则,把音乐教育置于“六艺”中的第二位。他创办“私学”,在《论语·泰伯》中“依于仁,游于艺,志于道,据于德,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所以在这一时期,音乐的教化功能显得尤为重要。

春秋战国时期,音乐教育已经从官学中脱离出来,包括乐器的制作、乐律学的发展和音乐表演艺术的实践等方面,都有明显的提高。这时期的音乐教育逐步从“人”教育体系向“艺”教育体系转变。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重艺轻德”的音乐教育倾向越来越明显。正是由于这种现象,音乐教育得到更广阔的发展,审美性更加凸显。孔子主张音乐应该成为政治统治的工具,尽管这种理想并未实现,但音乐的确在人民和政治统治之间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秦汉至明清时期

秦汉至明清阶段,随着朝代的更迭,音乐教育活动总体上处于“人”教育向“艺”教育的转型时期。所以,此时的音乐教育更多的是为声色娱乐服务,而失去了周代音乐教育的重要地位。但在这种环境中,乐人们更多注意技艺的提高以及曲式的丰富,所以产生了大量优秀作品,这是一种利于音乐本身发展的审美性与功利性并存的发展环境。

秦汉时期,汉乐府建立,汉乐府是西汉重要的音乐教育机构,但其非官学,仅是政府的官办机构。汉乐府的主要功能是参与祭奠礼仪中的音乐活动,以实施宴享娱乐性活动为主。因此,乐府的主要职责也成为培养乐人的技艺为主。

隋唐时期,从整体上来看,音乐教育主要繁荣在宫廷的音乐教育活动中,隋唐十部乐的发展,丰富了音乐的内容,所以,这一时期的音乐教育更具有兼容性,各个国家地区的音乐齐聚唐宫廷燕乐,促进了当时音乐教育的繁荣,同时,增加了音乐教育的音乐审美性,尤其在唐玄宗时期,音乐教育的审美性又一次得到空前的发展。这是注重音乐本体的审美教育,促进音乐本体的发展。

宋元明清时期音乐教育的发展转移到了民间,从隋唐后期到明清时期,音乐教育摆脱官学的束缚,自由发展。这个阶段,不论宫廷音乐的发展,还是民间音乐的发展,都促进音乐本体的发展,尽管与传统儒家的音乐教育思想相脱离,但是这样的音乐教育发展道路也是值得称赞的,在这条道路上,音乐本身得到发展、丰富,加重了音乐教育的审美性质。

四、总结

纵观中国古代音乐教育在各个时期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音乐教育具有政治功利性、审美性以及教化的功能。这在现在我们的音乐教育、教学道路上给了我们新的启示。

陈其射教授在其论文中说到“纵观中国古代音乐教育的性质和特点,我国当下的音乐教学正在从应试教育、技术教育向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方向转型,正在克服种种急功近利的教学行为向“善民心,感人深”的情感世界转移,”我们应该看到古代音乐教育的特点,并在发展现代中国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借鉴和吸收古代音乐教育中的有助于现代音乐教育发展的优点和长处,在现代的音乐教学中关注这些方面,并结合现代音乐教育的特点,努力发展完善音乐教学思想。在今天的音乐教育中,要注重音乐教育的教化功能,把学生培养成情感完善、热爱祖国、身心健康的和谐人。

同时,促进美育与其他教育的和谐发展,注重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我们现在的使命就是在保护和传承传统音乐文化的同时,努力发展音乐教育事业,使其能够在和谐统一中得到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马东风.音乐教育史研究[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05.

[2]修海林.中国古代音乐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09.

[3]宋捷.孔子乐教思想的现实意义[J].艺术教育.2010.

[4]廖家骅.音乐审美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04.09.

[5]张新.中国音乐美育教育德历史沿革[J].民族音乐.2008.03

[6]陈其射 陈思.试论我国音乐教学的和谐审美[J].人民音乐.2012.03.

[7]徐文武.《乐记》音乐教育思想研究中几个重要问题的初步探索[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季刊).1998.03.

推荐访问:中国古代 音乐教育 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