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吃饭有了新标准

2014年6月中旬,中国营养学会发布了最新版的《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13版)》。80余位专家,经历3年多的辛勤耕耘,终于完成了这一新版本的修订任务。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中国人吃饭,从此就有了新标准!

此次修订,汲取了近10余年国内外营养学研究的新成果,基于人们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对一些营养素功能的认知的深入,对旧版内容做了很多修改。这对于普通家庭的计划膳食、营养保健和企业的食品生产与监督,以及着力于改善中国居民的整体营养健康状况,都有着与时俱进的重要意义。

2014年6月12日,由中国营养学会主办,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协办,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指导的“中国老龄化与健康高峰论坛”在上海召开。500余位营养、临床、疾控、大专院校的工作者,与来自美国、荷兰、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多国专家共同交流了国内外老年人营养、疾病状态营养支持、康复及营养新经济等方面的前沿思想。

在这次高峰论坛上,中国营养学会发布了《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13版)》。新版的修订工作于2010年9月正式启动,中国营养学会成立了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会下设6个编写工作组,分别是能量与宏量营养素组、常量元素组、微量元素组、脂溶性维生素组、水溶性维生素组、水和其他膳食成分组,共80余位营养学专家参与修订编写。经过文献检索、科学论证、编写、讨论研究、审校等一系列工作,经历3年多的辛勤工作,终于完成了艰巨的修订任务。

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杨月欣教授坦言:“新版《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是指导大众在新的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下合理膳食的科学基础,更是指导老百姓怎么吃更合理,怎么吃更健康。”如今,《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已经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组织制定《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委员会对有关营养强化食品和配方食品的标准审定,国家食品药品管理局对营养素补充剂的审批,以及营养专业人员对各类人群进行的营养调查、膳食指导、营养干预,乃至食品企业从事的营养食品研发、生产等活动,都需要以《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作为基本的科学依据。

因此可以说,《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13版)》的发布,标志着我国营养科学和应用的又一次重大进步,对于人们日常的膳食安排、营养保健、食品加工生产和监督管理等,都具有与时俱进的重要意义。

新版内容有5大变化

在被问及10年后启动修订工作的缘由时(上一版本的修订工作于2000年启动),中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教授张坚说,调整主要是基于两个因素:首先,人们对于一些营养素的功能认知越来越深入;其次,考虑到长时间以来人们的生活环境及生活方式也在发生变化,使得人们对于某些营养素的需要量发生改变,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近年来慢性疾病的高发,还包括人们工作劳动强度的变化及日照情况的变化等。

和上一个版本相比,新版的《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主要有5大变化:

(1)根据科学进展完成了67个营养素和非营养素近千个科学数据的制订及修订,其中近50%有变化。

(2)新建科学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由原来的4个,增加为7个,新增概念3个。除“平均需求量”、“推荐摄入量”、“适宜摄入量”、“可耐受最高摄入量”之外,新增加的3个分别是“可防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建议摄入量”、“可接受的摄入量范围”和“特定的建议值”。

(3)建立了循证营养学程序,并用于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修订。

(4)纳入近10年来营养学研究新成果。将国内外有关营养素评价、需要量、安全性等研究领域的新成果应用于新版内容的修订中,并尽可能使用以中国居民为对象的新近研究资料。

(5)更详细地说明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的应用。

慢性病防控成为修订的重要依据

最近10年,我国居民慢性病的发病率增长了34%,肥胖、“三高”、心脑血管疾病等与脂肪相关的慢性病增长迅猛,这与吃有很大关系。一直以来,我国居民粮谷类食物摄入量略有下降,猪肉、牛羊肉等动物性食物消费量近10年来却几乎翻了一番,脂肪摄入量的增长速度是相当惊人的。脂肪酸是人体7大必需营养素脂类的重要组成,主要是由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构成。爱吃猪肉的中国人,体内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增加,导致三大脂肪酸的摄入不均衡,从而造成慢性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因此,膳食脂肪酸均衡摄入成为慢性病预防的重要方法。

撇开繁冗的数据变化,对于百姓关心的平常膳食计划和营养保健,直观地讲,通过对近10年来的统计数据和文献进行整合研究后的修订版本,《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13版)》给出了以下几大看点:

一、降低能量的推荐摄入量

中国营养学会统计显示,10年来我国居民食盐、脂肪和能量摄入量还是居于高位。张坚是新版《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编写委员会能量与宏量营养素组的成员,他说,目前我国居民粮谷类食物摄入量稳中有降;同时,人均猪肉年消费量从1990年的20公斤上升到2006年的39.6公斤,16年间几乎翻了一番。但与之相对应的,禽肉、鱼虾类的摄入却明显偏低。食用油人均年消费占有量也从1996年的7.7公斤上升到2011年的21.2公斤,奶类、豆类、水果类的摄入却一直不足,这是相当惊人的。

中国居民营养监测数据显示,因为肉类摄入过多,有65%的城市居民膳食脂肪供能比超过20%~30%推荐量的上限,加上脂肪酸摄入不均衡,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结合大量的统计资料,考虑到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从事体力劳动及体力消耗的变化,基础代谢水平不再需要较高水平能量的摄入,新版中能量的推荐摄入量有所降低。

二、更加强调营养均衡

杨月欣介绍,“我们为某些营养素建议一个摄入量,让居民习惯性的摄入量达到建议摄入量,或保持在可接受的摄入量范围内,以降低人群中与膳食营养因素相关慢性病的发病率。”

以脂肪酸为例,与上一版相比,新版《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在脂肪酸相关内容方面有许多变化:不仅明确提出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要均衡,并给出了各自的摄入范围,还首次增加了DHA(俗称脑黄金)和EPA(俗称血管清道夫)的推荐值,并强调了针对特殊人群如婴幼儿和孕妇的推荐量。

之前在设置一些营养素的推荐摄入量时,更多的是出于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需求量,但随着慢性疾病发病不断增加,此次新版标准对慢性病患者也推荐了一些摄入量。

以高血压为例,中国营养学会研究员葛可佑说,钾和钠是与之相关的两个重要营养素,依据2000年的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国内对钾的摄入量标准是每天700毫克,而国外则是3.5克;国内对钠的摄入量标准是每天1.5克,国外是1克。“防控高血压,从营养角度看,就是要尽量多食用含钾的食物,同时少吃含钠的食物,因此,我们这次也上调了钾的摄入量,降低了钠的摄入量。

三、维生素D推荐量增加

以前认为,维生素D“有促进钙吸收的功能,但过多摄入也有一定毒性”。10多年来,随着人们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等的变化(比如夜生活增多,白天接受日晒的减少),研究者也发现了维生素D一些新的作用,基于对其毒性的进一步认识,对其推荐摄入量也有了新的考量,新版标准也增加了维生素D的推荐摄入量,由原来的5微克/天增加为10微克/天。

此外,水溶性维生素中,维生素B6从1.2毫克/天增加为1.4毫克/天;微量元素中,铁元素的每日推荐摄入量,成年男性略有降低,成年女性不变;锌元素的摄入量,成年男性也略有降低;其他膳食成分:首次对叶黄素、番茄红素等植物化学物质设立“特定建议值”。

四、新增婴幼儿营养素推荐

新版的修订对婴幼儿早期营养素摄入水平的研究,也有了新进展。DHA、胆碱与叶黄素较高水平的摄入,能更好地支持婴幼儿早期眼脑发育与智力提升。

中国营养学会副理事长苏宜香教授指出:新修订的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中,对0~3岁婴幼儿的DHA摄入量进行了特别的推荐。其中,0~6个月婴儿推荐摄入量为 DHA占总能量的 0.1~0.18%,约12.3mg/100ml,这是根据世界不同地区母乳中DHA含量占总脂肪酸的0.35%推算出来的。对没有用母乳喂养的婴儿来说,经临床验证,补充占总脂肪酸0.35%的DHA,有助其脑部和视力功能发育,而良好的眼脑功能是婴幼儿早期学习体验发展的重要支持。

推荐访问:有了 新标准 吃饭 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