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群社交模式特征探究

基金项目:渭南师范学院校内科研计划项目(08YKZ048)

摘 要:网络社群是指人类社会的个体因相似或相同的社交需求而聚集在一起形成的具有信息传递、经验交流功能的网络虚拟群落。网络群社交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本文从社交关系和社交平台两方面对网络群社交和现实群社交做了比较,指出了网络群社交模式的特点。

关键词:网络群;社交模式;社交关系;社交平台

作者简介:张涛(1978-),男,陕西临潼人,渭南师范学院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新闻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36--02

一、网络社群与社交群聚形成机制

当下互联网已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对于人们的社交方式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各种网络社交方式出现,如最早的线上聊天室到而后的QQ、飞信、微信等即时聊天软件的出现,一直到现在的FACEBOOK、微博等社交网络的出现,更是推动了网络社交的发展。[1]

网络社交催生了网络社群的发展。网络社群是指人类社会的个体因相似或相同的社交需求而聚集在一起形成的具有信息传递、经验交流功能的网络虚拟群落,它正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方式。

生态学中的群聚是指因相似或相同生态要求而聚居在一起的各类生物。[2]所以社交群聚是指人类社会的个体因相似或相同的社交需求而聚集在一起形成的具有信息传递经验交流功能的群落。社交群聚的形成,包含了以下两个部分:关系与场景。

1、社交关系是社交群聚形成的基础啊。无论是网络虚拟群或者现实群,其本质都是体现了个体之间的社交关系。社交群聚的形成,首先是要个体之间建立起关系。这个关系可以是组织性的关系,比如老乡群、同城群、班级群,也可以是兴趣目的上的关系,比如炒股群,骑行群,考研群等。无论是基于地域相近的组织关系关系的强关系,又或者是基于兴趣爱好但地域较远的弱关系,都是形成社交群聚的首要条件。

2、社交群聚的建立基于社交场景(社交平台)。场景取自现实群生活,是指任何可以交换彼此身份信息的搭载平台,分为两类,一类如酒吧、火车车厢等弹性的即时场合;另一类如企业年会、小区活动等非弹性的场合。至于网络群聚场景,包括网站的BBS论坛,或QQ群平台或微信交流群等。

综上所述,社交群聚的形成机制可概括为群个体成员以共同的组织或者共同的兴趣爱好等形成社交关系,再以各类交流平台为信息载体,形成交流性群落。

二、传统社交群与网络社交群的社交模式对比

1.传统的社交模式

(1)传统社交群的社交关系

首先必须引入社交关系的两个维度。一种关系是天然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第一维度,或直接维度,另一种是基于某种“兴趣”、某种“事物”而形成的关系,即第二维度,或间接维度。传统的社交模式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占据了很大的比重,也就是直接维度的社交关系占据主导。

直接维度的社交关系由两方面组成。第一就是家庭关系,指基于家庭而形成的,双方在亲属好友等关系的共通,而衍生出来的复杂的社交关系。而第二就是社会关系,它是基于工作关系或社会生活关系。比如工作形成的工作关系,或生活居住地形成邻里关系。由此可见直接维度的传统社交关系主要由工作和家庭关系组成,个体有长幼尊卑之分,大多不具有网络群社交关系的自由平等性。

间接维度的社交关系在传统社交中所占的比例不大,间接维度的社交关系是基于“兴趣”或者“事物”,在传统社交关系中,此类关系相对属于弱关系,其基本从属于第一维度的社会关系。人们很少因为兴趣爱好跨越地域来进行群聚社交活动,所以传统社交模式中的社交关系具有地域局限性。

(2)传统社交群的社交平台

传统社交群的社交平台功能都比较单一,形式也比较僵化。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非弹性的,个体或官方组织的群交往形式,如公司年会,官方举行的联谊活动,个人举行的婚丧嫁娶活动等,它往往具有特定的目的,如公司进行的年终嘉奖晚会,其功能就是为了进行公司年度表彰。另一类社交平台是比较弹性的,其特征是即时的,是个体成员自发群聚而成,没有特定社交目的。

2.网络群的社交模式

网络群的社交模式是伴随着互联网发展出来的一种新的社交模式,我们依旧从社交关系和社交平台两方面来进行探讨。

(1)网络群社交模式的社交关系

网络群社交模式的社交关系,其本质与现实群生活的社交关系是相同的,但又比现实生活的社交关系范围更大,范畴更广。按照其与现实社交的关系,我们将网络群社交关系分为两类。

首先是与现实社交关系相同的部分。它的形成基于业已存在的现实社交关系,只是由个体在网络活动时将其带入到了网络社交中。即个体间不但在网络社交活动中互动,在现实社交中也是联系紧密。不难看出,此类网络社交关系是现实社交关系在网络生活中的延续,其特征就是群成员身份公开,彼此关系比较紧密,属于交际学范畴里的强关系。

其次是在网络社交中新生的社交关系,与现实社交无关。这部分关系主要是基于群成员个体的社交需求或者信息共享需求而建立起来的。如个体在现实生活中社交受阻,会与网络上具有类似目的的陌生人展开交友活动,从而建立起的关系。或个体为了获得某领域的信息,在网络上与他人进行信息交流而形成的社交关系。此类网络社交关系伴随着网络发展越来越成为社交的主流,群成员彼此身份不公开,联系程度比较弱,属于弱关系。

(2)网络群社交模式的社交平台

网络群社交模式的社交平台与现实社交平台截然不同,是以计算机或智能手机为终端,以互联网为载体。群成员以网络聊天的方式代替了传统的面对面交流。网络社交的社交平台,虽然种类繁多,但其形式却比较单一,基本以网络聊天为内容,以各种具备即时聊天和消息记录功能的软件作为载体。

三、网络群社交模式的特点

社交群聚就是为了社交活动,为了进行信息的传播和共享。通过与传统社交群社交模式的比较,可以发现网络群社交模式具有以下鲜明特点。

(1)实时传播信息。

传统的群社交,无论是邻里之间的社交或者工作关系进行群聚活动,信息传播都依赖于口口相传,是点对点的人际间信息传输,受地域和传播中介的影响比较大,其传播速度受到巨大限制。而网络群社交,如群聊天、群论坛等都是点对面同时又点对点的信息传输,基于互联网信息传播的高速即时性优势显而易见。[3]

(2)信息传播范围广大。

传统群社交的社交关系是基于家庭、工作等,所以其信息传播载体是较小范围的固定成员,传播范围比较狭窄,容易受地域的限制。而网络群社交的信息载体是互联网,互联网的开放性则使信息的传播范围极广大。这就是网络群社交信息传播范围的开放性,这是网络群生活的优势之二。[4]

(3)社交的自由程度更高。

传统群社交中,其个体之间的关系有可能是同事关系,或者领导关系,或者亲属关系,都具有一定的等级关系,又或者说个体与个体之间存在一定的长幼尊卑秩序分明,所以在进行群社交的时候双方的信息交流与传达都存在限制,受身份影响大。而网络群社交的个体之间在很大程度上是不熟悉的,特别是在网络群社交的隐蔽身份型社交关系中,个体的交互能力很强,体现了自由平等性。所以网络群生活更能体现个体的自由和平等性。这也是其优势之三。

总而言之,传播即群落,网络信息传播的实时性和扩大的边界,大大地增强了网络个体成员跨越地域边界基于自身社交需要形成网络群体的可能性,也增加群成员交往的可能性,有利于增强其社交联系。同时,网络群社交的社交动机更多的基于满足自身兴趣爱好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许子为,张顾为,何淼.网络语言的功用与政治理论传播的契合度分析[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

[2]蒋钰珮.大学生群聚行为的分析对策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2(7)169-170。

[3]许莲华. 受众视角下的网络社交[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1(04)

[4]徐叶巧. 网络媒质下的人际传播模式探究[J]. 新闻传播. 2009(08)

推荐访问:探究 社交 特征 模式 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