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核心素养下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策略

摘 要:从新课程改革标准的实施以来,其中针对地理课程的教学特点,对学生做出了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这对一线地理教师开展教学工作提供了新的方向。而如何落实对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强化课堂教学的质量,也成为教师思考的关键性问题。基于此,笔者提出“细化课堂目标”“融入实践活动”,以及“借助表格学习”等策略,浅谈如何有效地在学科核心素养的背景下开展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活动。

关键词:高中地理;核心素养;教学目标

在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中,不仅对学生的地理理论知识认知情况进行了要求,也对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实践能力等做出了指示,在实际开展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中,这对一线高中地理教师进行教学形式的变革来说,既是一项挑战,也是一次机遇。那么教师应当如何结合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更好地开展地理知识的讲解工作呢?

一、细化课堂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指南,课堂中一切教学活动的开展将以教学目标中的要求为导向,同时,在教学目标中教师会将学生在课堂中发生的某种变化进行表述,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所期待的学生得到的学习结果。因此,在学科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下开展地理课堂的教学活动,教师也应当结合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对教学目标进行细化设计,从而让教师以充盈学科核心素养要求的教学目标为依据,进行教学活动和教学策略的设计,在逐步落实教学目标的同时,完成对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例如,在《森林的开发和保护》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进行如下教学目标的设计:

(1)人地协调观:引导学生认识到森林的开发与保护与人类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能够认知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共生;

(2)综合思维:引导学生了解森林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同时辩证地看待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理解雨林的脆弱性;

(3)区域认知:通过分析课文中的有关资料,了解到森林在地球空间中的作用,认识到雨林存在的区域特点等;

(4)地理实践力:能够讨论出开展雨林环境效益问题,逐步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等;使学生在讨论中能够认知到有关雨林开发和保护的措施和问题,提升自身对地理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

显而易见,上述教学目标中的内容指向地理核心素养的每一个方面,教师在以上述教学目标为导向进行《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中教学活动的安排,能够在逐步落实教学目标中要求的同时,实现对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逐步落实新课改中对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融入实践活动

地理实践力是在高中地理核心素养中对学生做出的要求之一,在开展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中,学生具备地理实践力,能够更好地进行地理信息的分析,并通过实践的过程中,获得有关地理学科的知识。因此,在实际进行地理知识的讲解中,教师可以通过融入实践活动的形式,促进学生形成地理核心素养。与此同时,与其他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相比,在地理课程的教学中应用实践活动,更能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从而强化学生自身的价值,因此,更受学生的欢迎,学生也会自主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提高对地理知识的认知效果。

例如,在《山地的形成》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通过实践活动的开展,发展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板块构造学说的基础知识”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之一,基于上述内容,在实际进行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地球岩石圈的板块示意图,让学生可以从宏观的角度,对示意图中的内容进行分析,从而通过板块构造学说来解释全球海陆、高大山系,以及大裂谷的形成和分布等。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加深对板块构造学说相关基础知识的认识,同时能够促进学生应用地理知识进行实际内容的分析,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不难看出,在对学生进行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中,教师能够通过实践活动的有效融入,让学生在实际应用地理知识中,提高对地理知识的理解深度,强化自身知识应用能力的提升,从而满足地理核心素养中对学生地理实践力的要求。

三、借助表格学习

区域认知的地理核心素养强调学生将地理环境组织为区域,并进行理解的思维方式和能力,而表格中具有横向对比和纵向对比等内容,因此,在开展教学工作时,教师可以借助“表格”的形式,让学生進行同一区域中不同地理元素的对比,以及不同区域中同一元素的对比,使得学生在对比中逐步提高对地理知识的认识,强化自身的区域认知素养。除此之外,教师让学生利用表格的形式进行地理知识的学习,也能够促进学生逐步探索地理知识中的规律,形成整体地理观,从而更好地完成对地理知识的学习。

例如,在《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的影响》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借助表格的形式,引导学生发展区域认知素养。在课堂中,教师先对学生讲述交通线的发展或衰落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以及交通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影响的表现等内容,之后,教师利用表格的形式,向学生展示成都、兰州、重庆以及株洲等城市当中空间形态的特点,以及其交通干线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能够通过对表格中的文字进行分析中,意识到山区和平原地区商业网点的密度不同,逐步认识到自然、社会、经济等相关因素会因为不同地域的特点而发生变化。在学生分析表格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本节课的知识,也能够在对比中,逐步形成区域认知的素养,落实地理核心素养的要求。

不难看出,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下开展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应用表格的形式,指导学生进行地理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在借助表格分析地理知识中,逐步意识到区域特点的差异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从而逐步培养区域认知的素养。

四、使用问题教学

应用问题开展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活动已经屡见不鲜了,但是,在传统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常常应用问题的形式,搭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渠道,从而了解学生对基础地理知识的学习情况。而在学科核心素养的视角下开展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活动,教师也可以针对教学的内容,应用问题的形式,促进学生对地理知识进行辨析,从而在思辨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自身的综合思维,满足地理核心素养中对学生的要求。

例如,在《人口的空间变化》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应用问题的形式,促进学生进行思考。从教材中对本节课的内容安排来看,其中主要阐述了人口迁移的概念、主要类型和意义等,基于上述内容,教师向学生提出“人口的空间变化所带来的后果一定是积极的吗?”的问题,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对上述问题进行讨论,并让学生结合自身已有的地理知识认知情况,向同组的其他学生阐述自己的想法,从而在相互争辩中,实现思维的碰撞,促进综合思维的发展。

显而易见,在地理核心素养下进行地理知识的讲解中,教师可以使用问题为媒介,促进学生思辨能力的发展,让学生在不断思考和辨析中,实现理性思维等多种综合思维的发展。

五、引入生活元素

地理学科与实际生活之间具有密切的关联,学生进行系统地理知识学习的目的之一,也是为了更好地理解现实生活中的地理现象,从而提高对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认识,而这也是地理核心素养中“人地协调观”这一素养的要求。因此,在开展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也应当将生活中的元素引入课堂之中,促进学生在对生活问题的思考中,意识到人类的生活对地貌特征的影响等,从而逐步形成人地协调的观念。

例如,在《荒漠化的防治》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利用生活元素引入课堂的形式,促进学生人地协调观的形成。在课堂中,教师将我国西北地区出现荒漠化现象的生活问题引入课堂之中,让学生结合学习的荒漠化相关知识,对西北地区出现荒漠化的原因进行分析,并针对分析的结果提出恰当的策略,促进学生在分析和解决西北地区荒漠化问题的过程中,能够逐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落实人地协调观对学生的要求。

可见,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要求开展教学工作,地理教师能够以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内容为依据,促进学生进行地理知识的学习,从而发展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总而言之,学科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是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向导和指南,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细化设計、教学活动的实践安排,以及借助表格进行教学等,都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培养地理核心素养,但是,这些却不是在一蹴而就的。因此,在之后开展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当继续学习地理核心素养的具体要求,进行教学活动的优化设计,突出对学生进行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目的,让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中认知地理知识,实现综合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萌萌,李月娇,刘晓煜.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地理课程与教学策略研究[J].科技风,2017(25):13.

[2] 雷寿平.高中生地理“区域认知”素养培养策略[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7(11):99-100+112.

[3] 罗秋官.关于地理核心素养的困惑与思考[J].地理教育,2017(11):8-10.

推荐访问:素养 学科 核心 教学策略 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