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历史文化遗产现状研究及前景展望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 要:本文通过实践调查等方法,对宿迁历史文化遗产的地位、现状及前景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展现了宿迁作为一个年轻的城市,却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遗产。这种悠久的历史文化遗产对推动宿迁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但在调查研究中也发现,宿迁历史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和利用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和缺陷,打造宿迁城市文化软实力的任务还很艰巨。

关键词:宿迁;历史文化遗产;现状;前景

中图分类号:TU984.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11-0115-02

一、宿迁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地位

历史文化遗产是我们的祖先智慧的结晶,直接反映人类社会发展历程,是我们一个城市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证,具有历史、社会、科技、经济和审美的价值。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既需要政府管理部门的重视,也需要每个普通公民的广泛参与。宿迁位于江苏省北部,属淮海经济带、沿海经济带、沿江经济带的交叉辐射区。自古便有“北望齐鲁,南抵江淮,居两水(即黄河、长江)中道,扼二京(即北京、南京)咽喉”之称。于清代,乾隆皇帝六下江南,五次驻跸宿迁,赞其为“第一江山春好处”,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不以成败论英雄的英雄——西楚霸王项羽的故里。如此辉煌且悠久的历史使得宿迁文化遗产极为丰富,甚至有“遍地遗产”的美誉。著名文化遗产景点信手拈来,如项王故里、杨泗洪公墓、乾隆行宫等。因此,探讨宿迁历史文化遗产现状,展望宿迁历史文化遗产的前景,对于推动宿迁经济社会发展,打造宿迁城市文化软实力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二、宿迁历史文化遗产的现状

(一)宿迁历史文化遗产成就

宿迁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已探明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等物质文化遗产多达300余处,需抢救和保护的民间表演艺术、民风民俗和民间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100多项。通过对“宿迁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调查研究,对宿迁历史文化遗产有了更一步的了解:

1.现代中国的祖先之一——下草湾人。1954年6月,在淮新河的下草湾村的工地上,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杨钟健教授本是来考察村民眼中的“龙骨”的。偶然,他采集到一段骨头化石,只有15.27厘米长,从形态上看,有股骨结存在。骨表面布满长尾纤孔,确定为人类的股骨。从其石化的程度计算以及从海绵骨质的空隙中填土来判断,确定为早人类化石。后来这段股骨化石又经著名古生物学家吴汝康、贾兰坡两位教授研究,确定这段股骨为更新世晚期人类的化石,定名为“下草湾新人”,距今约4~5万年。2002年,中科院古人类学家徐钦琦、计宏祥实地考察和研究,结合上世纪50年代专家的研究,他们大胆地推测:下草湾人是北京猿人的后裔,是现代中国的祖先之一。“下草湾人”股骨化石的发现,打破了“南方更新世晚期的地层中,无原始人类踪迹可寻”的说法。下草湾是迄今为止江苏人类乃至中国人类的发源地之一。

2.江苏文明史见证——顺山集遗址。泗洪县梅花镇顺山集遗址是江苏省境内新石器时期最早的文化遗址,距今已有8000年。这一发现将江苏的文明史向前推进了1500年。

在顺山集遗址,考古队共取回2000多麻袋陶片,到目前为止,修复成功的器物只有40余件,其中最吸引眼球的是一种夹砂陶釜,形状与现代军队的钢盔极为相似。在为稻类食物脱壳时,其他同期文明使用的是长条形的磨盆和磨棒,而顺山集人则使用圆形的磨盆和磨棒。这些都表明,这里曾活跃着一个既与其他文明密切沟通、又保持着鲜明特点的远古文明。

3.战国割首记功典制见证——青墩无头尸骸。青墩文化遗址在湖滨新城晓店镇晓店居委会沈蔡庄东,从骆马湖景区东行2公里左右即到。这个被村民称为“庄东瓦碴地”的青墩文化遗址,占地90000平方米。1958年3月,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首次发现该遗址;1961年,南京博物院派出工作组对该遗址进行了调查;2001年10月,青墩遗址被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南大考古系和南师大文博学院定为教学实习基地,并连续多年进行考古挖掘。

除此之外,贯穿宿迁发展的还有四条文化线。其一:水文化,有四条运河经过宿迁,这是在全国唯一的,分别为隋炀帝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古黄河等。其二:英雄文化,有项羽和杨泗洪等。其三:酒文化,比较有名的是双沟和洋河。其三:非物质文化,如乾隆行宫等。

(二)宿迁历史文化遗产的影响力

建市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全市文化遗产资源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和利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推动经济发展以及和谐社会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全市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正面临着新情况和新问题。由于对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淡薄,损毁文物的违法现象时有发生;一些地方对文化遗产保护投入不足,保护和管理力量相对薄弱,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缺乏,亟待解决;部分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消失,有些传统技艺濒临灭绝。

课题组还进一步做了一些调研,结果发现:首先,宿迁市民对于“历史文化遗产”这一名词不是十分了解,认为只有那些拥有了长久的文化古迹才称得上是历史文化遗产,而且他们对宿迁历史文化遗产的认可也仅限于“项王故里”和“乾隆行宫”。其次,宿迁的历史文化遗产都是相对独立的,相互之间的联系甚少。而且各个旅游景点相对比较分散,像项王故里与乾隆行宫和宿迁历史文化博物馆距离就比较远。再次,市民对各个旅游景点的收费状况也不是十分清楚,很多人以为宿迁历史文化博物馆是收费的。另外,政府对宿迁的文化遗产还没有充分利用起来,以文化带动经济发展的策略也没有体现出来。例如以项王故里为例,虽然现在政府投入巨资正在修建和完善项王故里,打造了宿迁文化新的亮点,但是还远远不够。

在调研中,发现的几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

由上表不难发现,市民对目前政府保护文化遗产的力度与措施方面中,满意度仅为17.1%,70%的市民认为一般,却有21.9%的市民对此不满意。由此说明,宿迁市政府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是远远不够的。

由上表可知,45.7%的市民认为不应该在参观历史文化遗产时收费,而宿迁市文化遗产中,市民比较熟悉的项王故里与乾隆行宫都是收费的。且据多数市民反映,其收费相对而言是较高的,这说明文化遗产收费在一定程度上没有体现出市民的意见。

被调查者中有52.4%是大学生及以上学历,而仅有41.5%的被调查者知道文化软实力,59.1%被调查者是不知道的。这说明政府在文化软实力的宣传方面还需要加强力度。

三、宿迁历史文化遗产前景展望

第一,要保留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具有宿迁特色的文化传承下去。比如早在“十一五”期间,市政府就要求实施对项王故里、极乐律院保护扩建工程和东大街、皂河古镇等历史街区、老街的保护,做好三庄汉墓群、崔庄汉墓群和下草湾遗址的保护工作。坚决避免和纠正过度开发利用文化遗产,严肃查处将文物资源作为或变相作为企业资产经营的违法行为。

第二,在宿迁文化遗产中要着重打造项王文化,把项王文化当做宿迁的主要特色,让更多的人因为项王而知道并了解宿迁。可喜的是项王故里景区改造工程已经在如火如荼地进行,部分景区已经开放,这项改造工程东至京杭大运河,西至黄河路,南至城南污水处理厂南侧道路,北至项王路,项目总投资40亿元,规划总用地65.35公顷,扩大了近百倍。

第三,打造三条文化通道,即绿色的人文通道、古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廊道和文明的现代化水道。以此让更多的人了解宿迁文化的同时也保护了宿迁的历史文化遗产。

第四,将各历史文化遗产公司合并,通过参加其中一个旅游景点来带动其参加其他几个旅游景点(通过旅游专车和旅游团),并在各旅游景点设立宿迁特色食品、文艺等。

宿迁是秦汉时期的文化汇集地。在这个年轻的城市有悠久的历史,发现了最早的古代人类活动的遗迹在江苏省——“下草湾文化遗址”,而且是在中国历史上不以成败论英雄的英雄——西楚霸王项羽的故里,被评为“中国旅游竞争力百强城市”、“中国特色魅力城市二百强”、“中国城市效益竞争力十强”、“2008中国最佳旅游品牌目的地”、“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楚霸王项羽的纪念馆——项王故里雄伟壮观;嶂山森林公园景色秀丽,自然典雅。我们有理由相信,宿迁的文化遗产前景一定是很美好的。

参考文献:

〔1〕陈宗章,王建润.历史文化遗产与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以江苏省常熟市为例[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

〔2〕陈蔚,胡斌.当代城市历史遗产的保护——以“互补方法论”的观点[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5(5).

〔3〕李萱,赵民.旧城改造中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经济分析[J].城市规划,2002(7).

(责任编辑 张海鹏)

推荐访问:宿迁 文化遗产 展望 前景 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