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铸辉煌(完整)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风雨铸辉煌(完整),供大家参考。

风雨铸辉煌(完整)

 

 风雨铸辉煌

 一、

 创业(1969--1979 年)

 (一)

 简况

 杏子中学始建于 1969 年秋,立基于杏子铺镇木家塘李家坟山,原建土砖平房三栋,教室八间,住房八衖。改革开放后,在党的领导下,经过学校师生的共同努力,校园面貌焕然一新。学校占地 30 余亩,建筑面积 10000 余平方米,拥有高标准的教学楼、综合楼、教工宿舍及学生公寓,有 200 米的环形跑道,学校师生共有 1200 余人。是一所具有中等以上规模的农村初级中学。

 原校址临时设杏子铺望春园,1970 年春,才将第一届两个初中班,学生 100 余人迁入新址,翌年开始,每年向所辖范围内招收初中新生数百名及辖外少量学生。1978年,杏子公社将原设在桂花黎头嘴的“五七”高中并入杏子中学,两个班学生计 120 余人,后又续招高四班直至毕业,高五班就读一年后,按上级指示并入双峰七中。

 杏子中学走过了四十个春秋,历经风雨,几经磨砺,成绩显著,共向高一级学校和社会输送了近一万名现代化新型人才,而今跻身于省级合格初级中学之列。

 (二)艰辛

 1969 年春,杏子公社党委按照 1964 年 11 月刘少奇同志提出的在我国实行“两种制度和两种教育制度并存”,“全日制和半日制,公办与民办相结合”的指导思想,鉴于当时教育发展形势,决定在木家塘建一所初中,并委派公社干部刘汉文同志专管筹建工作。杏子中学第一任校长周根璞同志既当校长、又当教师,还当基建主管。公社党委决定:每个社员集资一元,各大队献工献料。木家大队及戴家、卫星两个生产队献出李家坟山作为建校基地,这里阳光充足,视野开阔,环境优雅,地域宽广,是读书学习的理想之地。是年,破土动工建校,经济不足,将杏子

 铺的临时校舍,计楼上楼下教室四间,住房六衖拆下来的材料补充新址建设。全校师生不计报酬,积极参加拆迁搬运,有些老师不畏艰辛,晚上轮班坚守材料,他们的无私奉献精神,杏子中学师生至今难忘。

 1970 年秋,一所初具规模的新型校舍拔地而起,中一、中二班的同学搬来新址就读,学校贯彻七年制教育(小学五年,初中两年)。1981 年,中央教育部决定恢复九年制教育(小学六年,初中三年)。是年,杏子中学按中央教育部规定,改初中两年为三年制,同时按初级中学教学大纲开设课程。但当年房子不够,没有食堂,学生只能克服困难,自备中餐。

 1971 年春,招收四个新生班,没有课桌凳,上级从欧源完小和双峰七中调拨搬运过来修缮后再用,同时新调进部分外地教师充实教学第一线,长沙籍王柳英老师,教英语、音乐,兼管团干工作。

 当时推行工农兵学员上大学制度,号召师生走与工农兵相结合的道路,贯彻落实“既要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的“五七”指示精神,初高中毕业生均由大队推荐选送,天天都要学工、学农,倾向劳动。所设语、数、英、理、化等课时有些减少,体育几乎被劳动取代,美术、音乐大部以政治口号取代,并由班主任带领师生参加生产队的农业生产。不是插田扮禾,就是上山摘茶叶,此举行动延续了多年才结束。

 1972 年,肖文祥同志任校长,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在学校后面山包上开垦学农基地,种茶树,种蚕豆、红薯等,实行专人管理,每年开垦一次。这不仅为学校创造了经济收入,同时也提高了思想觉悟,磨砺了意志,锻炼了身体。又发动每个同学到校外墈边、山上挑石头,为建厨房打基脚用,还有的同学挑土砖、拌泥浆,做小工,在学生的艰苦奋斗下,厨房终于建成,并投入使用,既为学校节约了资金,又解决了几百名师生的餐饮的燃眉之急。

 同年,为扩建学校体育场地,师生齐努力,任务分配

 到每个班。自带劳动工具,一锄一锄地挖,一担一担地挑,好不容易开辟了一块运动场地,并立了一对木制的篮球架。学校压缩其他开支,添置了广播设备,开辟了广播室,每个教室安装了小喇叭,每天播放学校好人好事,课间操奏运动进行曲,并由体育委员轮流上台司令,学校秩序井然。此年,学校对初中毕业班文化考试较为重视,学生努力学习,考出水平,按成绩入册,作为高中录用的依据。

 1973 年,学工、学农活动多,学校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老师编写了《红砖烧制》《石灰立式窑烧制》等简单乡土教材。

 1974 年,学校勤工俭学,自制红砖,利用取土机会,打通了百米跑道,真是一举两得。学校的屋前屋后抬头可见扮红砖的台子、模子等劳动工具,学习、劳动两不误。

 1975 年,张胜初同志任杏子中学专职校长,乡文办与学校职能基本分开。当年学校运动场地有限,张校长率领师生挥洒汗水,投入扩建操坪建设,经过几个月的艰苦努力,终于平整出数百平方米的内操坪。同时还兴办了珠算盘厂,获得了利润,增加了学校收入。

 从建校至此年间,学校以“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旗帜”“突出政治”为指导。把政治、语文课均改为学毛主席著作,课程表上增设“天天读”(读毛主席著作),每次政治运动均出动师生上街游行,下队宣传,举着红旗,高呼口号,张贴宣传标语。

 当时的政治大事:

 1971 年 9 月,林彪反党集团阴谋破产,周总理主持中央政府日常工作,形势上有了新的转机。学校紧跟形势,配合党的各项政治运动,做到抓革命、促教学两不误。

 1972 年,开展“批林批孔运动”,全校师生结合学习周总理有关教育工作的重要文献,又呈现了重抓教学的氛围,学校的主要任务是搞好教学工作,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对考试中出现的违纪现象,及时提出批评,期中、期末召开总结表彰会,颁发“三好学生”奖,“优秀团员”“优秀

 团干”“劳动标兵”奖,鼓励学生,学风有所好转。

 当年 7 月,省革委政工组颁发《试行中小学教学计划(修正草案)》要求中小学每个学年度的教学时间不能少于 42周,教育工作者的地位在广大群众的心目中有所提高,教师的教学热情也开始升温。

 1974 年,教育教学工作逐步走上正规化,但在江青反党集团的影响下,又向教育战线连续抛出了“马振扶事件”“白卷英雄”“一个小学生的日记”“朝阳农学院经验”,使苏复了的教育事业又陷入了泥坑。

 同年 4 月,江青反党集团又掀起了“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的悍然大波,学校则开展“教育大辩论”,彻底否认知识对人类社会的作用,公然说“知识越多越**”,鼓励学生“头上长角,身上长刺,交白卷上大学”。一时使教育方向迷失。

 1975 年,邓小平同志主持中央国务院工作,全国上下出现了稳定的局面,学校也随之开展正规工作,杏子中学的教育教学工作也步入了正常的轨道。

 1976 年 9 月,毛泽东同志逝世,师生共哀。

 同年 10 月,党中央一举粉碎了江青为首的“四人帮”反党集团,十年浩劫结束。举国上下广大教育工作者迎来了科学教育的春天。

 同年秋,高考制度恢复,教师的工作热情空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学校的学风浓厚,气候日新。

 下半年,按上级指示精神:农村学生上中学不出片,读小学不出队,于是整个杏子公社又增设了欧源,合塘,花家,江口,光井五个初中教学点,但师资力量过于分散,且经费不足,教学质量无法跟上。杏子中学仅限招收木加,杏子,亭子,合心四个大队及杏子公社所属单位的学生。

 1977 年,随高考制度的恢复,群众送子女上学的热情很高,为提高教学质量,公社党委决定:将师资、学生集中于杏子中学,学校由四个班发展到七个班,学生由 200 人增到 360 人。但校舍局限,公社党委十分重视,再次研究,

 由各大队派工派料,学校自烧红砖,另建教室,办公室各一栋。

 1978 年,杏子公社“五七”高中两个班合并于杏子中学,直至毕业,当年高考成绩甚好,许多学生录取重点本科。

 1979 年,杏子公社拔款扩建文办(设中学内),计楼房四衖,班级增招至 9 个,学生激增至 500 来人。

 1969 年至 1979 年这十年间,是杏子中学艰辛创业,努力奋斗的十年,历经沧桑,饱受灾害,教育教学规律一度被破坏。但学校的全体师生默默无闻,在艰苦的坏境中坚守岗位,保证了学校工作的正常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仍然取得了可喜成绩。这一段峥嵘岁月让每个在杏子中学工作和学习过的人至今难忘。

 二、

 成长(1979--1989)

 1980 年,学校把思想政治工作摆在应有的位置,把教学质量作为重要议事日程,稳中求升。师生齐心努力,营造“五讲”“四美”优良的校园环境,开展“向雷锋同志学习”的主题活动,争当“五讲”“四美”的一代新人。此时,学生的思想境界普遍提高,教学质量不断上升。中三班的学生复读一年毕业,升入高中人数过半。

 1981 年,按照中央教育部的规定,开始改初中两年制为三年制,课程按教育部颁布的教育教学大纲开设,学校狠抓教育教学质量,自 1978 年以后,每届毕业生升学率名列学区前茅,深深吸引外乡,外地优秀学生慕名前来就读,本年毕业的二十四班,二十五班的莘莘学子,现已成为社会各行各业的栋梁之材,第二十四班朱美春以优异成绩考入国家第七机部卫校。他们是杏子中学初中毕业考中专的第一代佼佼者。

 是年年底,学校通过县文教局检查验收,正式命名杏子中学为“文明校”。

 1982 年,学校为贯彻教育部颁发的《关于普通中学开展劳动技术教育的试行意见》的有关精神,在抓好教学工作的同时,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努力抓好劳动技术

 教育。当年毕业的二十六、二十七两个班,中考又创佳绩。

 1983 年应届毕业的二十八班,二十九班,三十班三个班中,有张朝等同学在中考中被娄底师范录取。毕业后曾分配回母校任教,成绩突出,现供职于湖南省纪委。

 1984 年春,张胜初校长荣退,他一身扑在工作上,不计个人得失,广大师生由衷钦佩。

 1984 年,向顶初同志任校长。这年春,邓小平同志提出:我国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要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为新时期的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积极性,本届毕业有三十一、三十二、三十三、三十四等四个班,在中考中成绩上升更快。

 1985 年 9 月,在清贫的教育工作岗位上默默耕耘辛勤劳动的教师,迎来了第一个“教师节”。教师的地位也随之得到提高。

 1986 年,原教导主任张成纪同志升任校长,因杏子中学办学有成效,深深地吸引着家长和学生,据统计,外乡来校就读者占 380 人。

 初中毕业考中专的政策颁布后,从 1981 年到 1986 年,直接为中等专业学校输送了 23 名学生,到 1986 年止,学校作了全面统计,共办有 48 个班,毕业 43 个班,毕业人数达 2150 人,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了 600 余人,考取大专院校的就有 50 余人。

 1987 年,撤销原欧源、合塘、花家、江口、光井五个教学点,学生移交于杏子中学就读。杏子乡政府极为重视,准备扩建校舍,资金由社员筹措,每人负担四元,差额归乡企业补贴,再一次扩建楼房一栋,计教室六间,住房四衖,面积 1000 余平方米。

 1988 年,新建两层教学楼投入使用,应届毕业的 45、46、47、48 四个班又获全胜,连夺学区四连冠,成绩喜人。

 1989 年 3 月,张成纪校长调出,阳正中调入,担任校

 长。

 1979 至 1989 年,杏子中学有党的正确领导,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通过历届校长的努力工作,还有那些在杏子中学默默无闻、辛勤工作过的教职员工的无私奉献,开源节支,集资 20 多万元,五次扩建,校舍逐步扩大,教学设施不断完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在多次考试中成绩名列前茅,声誉大振。

 杏子中学历来重视对学生的智力开发,充分运用直观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杏子中学的教育,紧系各个不同时期的教育理论和教学宗旨,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文明向上成长。

 三、发展(1989-1998)

 1989 年至 1998 年,学校在改革中不断发展,在发展中不断创新,学校规模不断扩大。94 年至 96 年,由原杏子乡所辖村民集资近 50 万元,兴建了一栋拥有四层,20 间教室的教学楼,此后,学校发展走上了快车道,98 年暑期,将原有的两层教学楼房改为教工宿舍,缓解了教师住房的紧张局面。98 年 10 月,学校顺利通过了基本实现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两基”验收,教育教学获得了可喜的成绩。

 1989 年 4 月,阳正中任校长。是时,正值八九“**”运动,时局动荡,而学校秩序井然,没有一个教师和学生参与。事后,通过政治学习和深刻反思,全校师生更紧密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首的党中央周围,更坚定了对社会主义的信仰,热爱本职工作,敬岗爱业,忠于职守。每年中考,被中专录取的学生在十人以上,普通高中录取率名列学区前茅。59 班、60 班、63 班学业更是首屈一指,张新华、谢亚光等同学分别获全国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二等奖、三等奖。为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92 年至 93 年,学校开始筹划兴建教学楼事宜,并获上级主管部门批准。

 1993 年 8 月,曹浪平任校长。任期至 96 年 8 月,期间一手抓教学,一手抓建楼,做到教学基建两不误。学校制订

 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学校管理趋于规范,把德育工作摆在首要位置,极大地调动了师生们的积极性。教师积极教,学生认真学,成绩显著。96 年毕业班中考七科均获学区第一名,本届学生王胜蓝、曹琦、彭科三同学高考后分别被北大、清华录取,曹浪平同志被评为省级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教学楼资金预算 90 万,主要来源有两个方面:一是由原杏子乡所辖村民每人集资 30 元,以一万六千人计算,共集资近 50万元,其余 40 万元,由县、乡财政拨给,资金基本到位后,于 93 年 8 月,在撤掉原有两栋平房的基础上,破土动工,历时三年,几经艰辛,几经周折,于 96 年竣工,一栋拥有四层,20 间教室,2750 平方米的教学楼拔地而起,校园面貌焕然一新。

 1996 年 8 月,彭平善任校长,时年 9 月 1 日,全校师生喜迁新教学楼,学校实行刚性管理,首次实行教师上下班签到签离制,进一步强化了学校管理,教师“坐班制”得到实施。97 年 4 月,校务会主要成员赴汩罗市学习“素质教育”经验,同年 9 月,在杏子铺镇学区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旨在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用之材。97 年上期,学校图书室建成,拥有各种书刊数十种,图书达2 万册,开辟了学...

推荐访问:风雨铸辉煌 辉煌 风雨 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