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历史感悟人生(全文)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习历史感悟人生(全文),供大家参考。

学习历史感悟人生(全文)

 

 学习历史感悟人生

  历史,或简称史,指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行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诠释和研究。小编收集了学习历史感悟人生,欢迎阅读。

 学习历史感悟人生【一】

 我又一次坐在了一师范大礼堂里,黑色窗户、黑色长条木板凳,水泥地、很高的屋顶悬挂着几盏调扇,这种见证历史的建筑与今天讲座的主题很合拍:《学习历史,感悟人生》,相信阎崇年老先生应该会喜欢这里。

 整个大礼堂座无虚席,在全场听众热烈的掌声中,阎老先生走上了讲台,没有过多的开场白,简单的问候便直接进入了主题。认识阎老先生始于《百家讲堂》,他讲的《正说清朝十二帝》让历史变得生动,听着很有意思,最舒服。一个值得我们尊敬的老人,博学儒雅、神采奕奕。

 致力于研究满学和清史的他,鉴古喻今,在孟子天时、地利、人和的基础上提出成功必备的“四合” :天合、地合、人合、己合。被人们越来越忽视的也是最重要的己合,即心理、生理、伦理平衡。在这个霓虹灯四处闪耀的城市,想想,达到自己内心的平静祥和,是一个过程,需不断完善,将没有止境~~

 生活中我们来不急把每件事情都抓紧、榨干,人生苦

 短,它只会生出几天爱的光景,假若只为工作,生命就漫无尽头,先把自己调整吧。

 还得说说坐我旁边的那位大叔,手里拿着刚买的阎老先生出的新书,说要找他签名,好似一副崇拜状,但讲座一开始我发现他竟在打瞌睡,头低了几下就没再抬起来,呵,伪“年糕” ,估计这本签有名字的书将装点他的书柜,使其看上去美轮美奂。至于他从书和讲座中吸取了什么,不得而知。

 学习历史感悟人生【二】

 “学术超男”们诱我学历史

 2016 年上半年,一次偶然,我看了中央电视台 10 套的百家讲坛节目。那时,真想看,还真没时间看,因为它的播出时间要不在中午 12:45,要不在晚上 11:45 分,正所谓是“冰冷节目” 。后来,提起精神、“剥削”了睡眠时间还是看了易中天教授的《品汉代风云人物》,他根据大量史实,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深刻地剖释了人性,解读了人生。2016年又看了《王立群读〈史记〉》后,感觉越来越好,感悟也越来越深。他们在这一系列中主要讲的是中华一代大帝——汉武帝及一些将相的人生,他们剖析了太精彩了,不愧为当代的“学术超男” 。也从而使我进一步体会到汉武帝朝那段波澜壮阔,不简单的历史!

 自从那以后,我下决心来学习历史了。学习那一段优秀的武帝朝历史,学习那武帝朝帝王将相的人生,学习他们怎么运用智慧充盈自己智慧的人生。正所谓通过听故事懂历

 史,通过懂历史懂人物,通过懂人物懂人性,通过懂人性知人生,通过知人生从而进一步理解怎样让自己的人生充满智慧。真正感觉到了什么叫学历史能使年轻人明智,中年人知奋,老年人通达的道理。

 有人说,学历史就是以史为鉴,明辨是非。我认为这并不完全正确。我觉得学历史就是要学会明智,要学会懂人性,最终要达到智慧人生,这才是学历史的最高境界。怎么把形形色色的人物所做所为学有所选,学有所用,明辨是非,从而充盈自已的智慧人生才是首位。通过两年多的学习,我可以说是受益多多,越来越感觉到自己的认识浅肤,迫切需要充电。正所谓全心全意学历史,努力足智多谋走人生!

 学历史为“无用之用”

 那么,学历史到底有什么用?我觉得学历史就像《庄子》里的一句话“无用之用” 。那么什么叫“无用之用” ,就是看起来没用,其实是有用的。这不是相矛盾吗?其实这是辩证关系的。比如说:艺术有什么用?前苏联有个哲学家说过:画家画的苹果不能吃,画的衣服不能穿,画的裤子不能穿,根本就是没用的东西。但它的用处可大了!一个国家没有监狱,没有警察,甚至没有法律,但哪一个国家没有艺术。学历史也是一个样,学习汉武帝,学习司马迁,学习东方朔有什么用,他们都是两千多年前的人了,与我们相离太远了,他们以前的思维、思想能有用吗?这也许是见仁见智了。我

 的回答是:有用!因为我觉得:人性是永恒的,人性是相通的。不管是什么时候、什么年代,只要他是个人,他们的自私与无私、他们的为人与处事、他们的小人与君子表现与当代我们的生活中的人一个样。知道了这个原理,那么学历史就有用了。学习他们,理解他们,你就会懂得用更多的智慧去理解你的人生,去努力做好每一件事、过好每一天。

 汉武朝是我国一段优秀的朝代,是一段优秀的历史,涌现出大量优秀人物。如:汉武帝、司马迁、窦婴、李广、卫青、霍去病、司马相如、东方朔、汲黯、公孙弘等等,他们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经典人才。我们现代的汉语、汉族、汉字,汉人不都是与他们有密切的关系吗?我们没有理由不去认知那一段光辉的历史,没有理由不去认知这些伟人!

 我这人从小就怕写作,也没写过像样的文章。常言说:一个人怕不会,那他永远也不会。从现在起,我会尽自己的能力,将自己这几年来学习历史的所得所悟写一写,供朋友们借鉴,也敬请各位朋友指正!

 学习历史感悟人生【三】

 韩信是一个用兵如神的将军,也是一个典型的书生。读书人往往有十足的书生意气,纯真、正直、善良,心不设防。历史上无数事实证明,书生意气是最靠不住的东西。这书生意气足以让书生误大事、倒大霉、惹大祸,弄不好还会因此丢了性命。韩信的骨子里全是书生意气,这就决定了他的悲剧命运。

  韩信是一介书生,他出身贫寒,但读书极为刻苦,用现在的话说,他读书已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有一则佳话,说是韩信在河边读书,穷得连饭都吃不上了,多亏有一位善良的老太太看韩信可怜,无偿地给他饭吃,才使韩信如愿以偿地读完了书。后来,韩信功成名就之时,专门报答了老太太。韩信知恩图报,是性格使然。不就是几顿饭吗,不报恩也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可韩信没有忘记在他最为困难时帮助他的人,他知恩图报,讲求情义,是地地道道的正人君子。韩信在拥有重兵时没有背叛刘邦,说明他是讲诚信的,按说这是一种美德,然而,在欺诈盛行的社会环境里,韩信的这种诚信反而成为一种弱点。后来,韩信果然丢掉了性命,以至到死时他还执迷不悟,认为这是天意。事实上,项羽被打败之后,历史将韩信和项羽之间翻了烧饼,过去,项羽是刘邦的心腹大患,现在,韩信成了刘邦的心腹大患。韩信心里一直想着的是自己的功劳,没有想到自己的功劳太大对刘邦是一件坏事,没有考虑到刘邦的感受,没有一点防范之心。这与他的军事才能有天壤之别。

 韩信读书,增长了才干,这是读书的好处。韩信用兵如神,并不是天生的,他读书掌握了丰富的知识,这使他成长为一个军事人才。刘邦成不了一流的军事家,原因是他知识浅薄,不学无术,指挥作战靠小聪明是不行的。刘邦在这方面是服韩信的,这是他的自知之明。刘邦是一个痞子,用

 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二流子。不过,他这个二流子还是有一些智谋的,特别是在用人上,还是较为大胆和开明的,所以他重用了韩信,韩信为他打下了大半个江山。

 君子看重的是人格,人格在他们心目是无价的,往往是宁舍生命不舍人格。小人看重的是实际,人格不值钱,为了利益可以不顾一切。刘邦是一个二流子,他不学无术,从骨子里瞧不起读书人,但他知道知识分子是可以利用的。为此,他拜韩信为大将军,还搞了隆重的授权仪式,这使作为书生的韩信受宠若惊,感恩戴德,一心一意为刘邦做事,把刘邦当成了恩公。刘邦是个大老粗,他从心里不买读书人的账,你们知识分子是什么东西,所以,他在用读书人的时候,还不时地用稀奇古怪的方式表达他对知识分子的蔑视心理。他看到读书人戴着很端正的帽子,就叫人取下来,往里撒尿。这就是刘邦。历史是一个玩笑大师,尽管刘邦是个二流子,没有资格当天下之主,可人家当上了。他瞧不起知识分子,还利用知识分子,知识分子不也得乖乖地配合人家吗。知识分子以清高著称,我看这是一个天大的误解,知识分子并不是清高,知识分子往往最急于证明自己的本事,所以,往往人家给了一些权力就会拼命地干,竭尽忠诚,但人家怎样对待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往往不是很清楚,常以天真的心态想问题。

 知识分子刚直不阿、性格直爽、心直口快,这是很容

 易被别人利用的弱点。当韩信领着刘邦给他的几万兵,取得一个又一个辉煌战绩时,他竟然生出要奖赏的念头,于是向刘邦请示,要求封其为假齐王。这个要求说明两点,一是韩信想要一个名分,觉得自己立下了大功,得到的太少。二是要官心里不踏实,觉得伸手要真官不太仗义,于是就要一个假官吧。刘邦却看透了韩信的心理。什么假齐王,我封你为真齐王。韩信于是乐得屁颠屁颠的,干得更来劲了。其实,韩信太爱面子了,他觉得自己被封为齐王是很有面子的事。可是他不知道,这是最让刘邦反感的事。韩信要齐王只是要个虚名,可在刘邦看来,这就是野心。其实,如果韩信真的有野心的话,完全可以韬光养晦,不露声色,慢慢积蓄力量,就凭韩信的军事才能,打败刘邦实在是绰绰有余,可是他是一个书生,怎么想的就怎么说。按说,凭韩信的功劳,给个齐王当当是有资格的,不过你伸手要那就让刘邦十分不快了。从此,刘邦便不再信任韩信,把他当成眼中钉,最后一步一步地剥夺了他的权力,当他手无兵卒可用之时,就成了人家随便宰割的羔羊了。

 当初,韩信为成就一番大的事业,承受了一个少年的胯下之辱,显示了他的度量和远见。假如当上将军的韩信能够看清形势,收敛锋芒,忍辱负重,委曲求全,说不定能够享受荣华富贵。可是,他此时已经心高气傲,当初他承受胯下之辱的精神荡然无存,他被贬之后便与刘邦闹翻,借口有

 病不参加刘邦举行的活动,也不向刘邦表示自己的效忠思想,和刘邦的关系搞得越来越糟。刘邦已当上了皇帝,所到之处,人们都高呼万岁。可韩信仍从心里看不起刘邦,对刘邦冷眼相待。说人家皇上是个笨蛋,自己是个奇才,那还有好吗?

 韩信最后死于谋反,让人觉得罪名很牵强。他手握重兵最有条件谋反时都没有谋反,最后没有了一兵一卒,却要谋反了,这从逻辑上很难说得过去。其实,韩信谋反最为恰当的时机是齐人蒯通劝韩信自立门户时,但韩信没有那样做,韩信说:“汉王待我情谊深厚,我为什么要为利而忘义呢?”其实,杀一万个韩信会有一万个理由。韩信之死,除了他功高盖主之外,最为重要的是他不服刘邦。刘邦并没有把身边所有的人都杀光,比如萧何、陈平等,就平安地生存下来,他们论才能,未必比韩信强,可他们对刘邦俯首贴耳,言听计从,这是让人最感到舒服的。韩信反其道而行之,所以,结果可想而知了。

推荐访问:学习历史感悟人生 感悟 人生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