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范文六篇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6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6篇

第1篇: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

社会心理服务三级平台建设标准

(讨论稿)

2018年5月

社会心理服务三级平台建设标准

一、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本省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社会心理服务三级平台建设。

二、服务对象

面向辖区公众开展心理服务。对辖区内矛盾突出、生活失意、心态失衡、行为失常及性格偏执等五类人群,特别是涉恐、涉稳、重大刑事犯罪前科、涉毒、在逃、肇事肇祸精神障碍患者、重点上访、其他人员等八类特殊人群开展针对性社会心理服务工作。

三、三级平台建设

依托各级综治中心建立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社会心理服务三级平台。

(一)县级心理健康服务中心

1.场地设施要求。三间房间,面积不小于 40m2,有独立的出入口,包括开展接待、咨询及团体活动的功能场所。要求室内色调温和平静、温馨、舒适,配备必要电话、电脑、桌椅、资料柜等设备,有条件的县(市、区)可配备生物反馈、音乐治疗仪等心理干预设备。

2.人员要求。配备2名以上专(兼)职管理人员,1名以上专职心理咨询师,社工、志愿者若干。管理人员应掌握社会精神(心理)服务的政策、法规,具有一定的管理经验和组织协调能力。心理咨询师应具备相关专业背景并取得原国家认证的三级及以上“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书,且每年至少接受20学时专业培训。社工、志愿者需热爱公益事业。

3.工作职责。负责制定社会心理服务平台管理制度,定期组织开展专业培训,并做好与乡、村两级服务平台工作的对接。建立特殊人群心理健康信息库,并纳入综治信息系统。对服务对象开展心理评估、监测预警、心理干预等,做好严重心理问题转介工作。利用政府门户网站、心理服务网站、大众生活论坛、微信微博和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开展公众心理健康宣传。定期进行居民满意度调查。

(二)乡镇(街道)社会心理服务站

1.场地设施。二间房间,面积不小于 25m2,有独立出入口,包括开展接待、咨询及相关活动的功能区域。要求室内色调温和平静、温馨、舒适,配备电话、电脑、桌椅、资料柜等设备。

2.人员要求。配备1名以上专(兼)职管理人员,1名以上专(兼)职心理咨询师,社工、志愿者若干。相关人员资质要求同县级。

3.工作职责。负责制作宣传窗(栏)、发放宣传册、组织讲座等开展辖区居民心理健康宣教。对服务对象开展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咨询、干预和社区心理康复,并掌握居民心理健康状况,编制相关表单定期上报,引导心理行为问题人员到专业机构就诊。对特殊人群开展“三色预警”管理,评估将其归入“红、黄、绿” 相应类别,并将分类信息录入综治信息系统。会同村(社区)相关人员定期上门访问,并动态跟踪,适时调整预警颜色。

(三)村(社区)心理咨询(辅导)室

村(社区)心理咨询(辅导)室建设要达到“五个一”:

1.一间房间。村(社区)心理咨询(辅导)室面积不小于 12m2,用于开展咨询服务。要求室内环境温馨、舒适,配备必要的电话、电脑、桌椅、资料柜等设备。

2.一块牌子。村(社区)挂“村(社区)心理咨询(辅导)室”牌子。

3.一名工作人员。原则上由综治网格员兼职村(社区)社会心理管理及服务工作。

4.一套管理服务制度。针对特殊人群,制定组织宣传(政策引导)、组织排查、预约服务、应急处置、信息登记、信息报告、协调联络、社工和志愿者服务等制度。

5.一个团队支撑服务。充分发挥社区关爱帮扶小组作用,充实一名专(兼)职心理咨询人员,开展心理咨询和帮扶服务,引导矛盾纠纷群体化解矛盾。必要时,联络上级心理服务站及时提供支持服务。主动排查发现疑似心理行为问题人员,并引导其到专业机构就诊。

四、心理服务原则

(一)自愿原则。心理服务应出于来访者及未成年来访者监护人的自愿,避免强制。在心理咨询服务中,来访者可以要求暂停、延期、恢复或终止。

(二)科学原则。心理服务应遵循相关伦理原则,由受过专业培训、具备心理学知识的人员,运用心理咨询服务技术和方法进行服务。

(三)保密原则。服务人员均应遵守保密制度,严守职业道德。对来访者谈话内容和隐私应保密;未经来访者同意不应录音、录像及公开视频;特殊情况下,如来访者出现自杀或伤人、危害公共安全及其他违法等倾向或行为时,应及时向公安机关报告。

(四)尊重原则。与来访者沟通不应出现有损对方人格、尊严的言行;对来访者语言、行为和情绪等要充分理解。

五、相关术语及定义

(一)社会心理服务

应用各种心理学理论及方法,对个人、家庭提供以促进个体心理健康和自我发展,促进家庭幸福, 提升整个社会心理满意度与幸福感的服务。

(二)三级平台

依托各级综治中心,设置县(市、区)心理健康服务中心、乡镇(街道)心理健康服务站、村(社区)心理咨询(辅导)室三级平台。

(三)特殊人群

涉恐、涉稳、重大刑事犯罪前科、涉毒、在逃、肇事肇祸精神障碍患者、重点上访、其他等八类人员。

(四)三色预警

特殊人群预警分级,红色表示严重心理问题,黄色表示较重心理问题,绿色表示一般心理问题,以红、黄、绿三色在县综治信息平台中显示。

1. 若不给自己设限,则人生中就没有限制你发挥的藩篱。2. 若不是心宽似海,哪有人生风平浪静。在纷杂的尘世里,为自己留下一片纯静的心灵空间,不管是潮起潮落,也不管是阴晴圆缺,你都可以免去浮躁,义无反顾,勇往直前,轻松自如地走好人生路上的每一步3. 花一些时间,总会看清一些事。用一些事情,总会看清一些人。有时候觉得自己像个神经病。既纠结了自己,又打扰了别人。努力过后,才知道许多事情,坚持坚持,就过来了。4. 岁月是无情的,假如你丢给它的是一片空白,它还给你的也是一片空白。岁月是有情的,假如你奉献给她的是一些色彩,它奉献给你的也是一些色彩。你必须努力,当有一天蓦然回首时,你的回忆里才会多一些色彩斑斓,少一些苍白无力。只有你自己才能把岁月描画成一幅难以忘怀的人生画卷。

第2篇: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

江苏宿迁基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作者:马柏华 李敏 于海秋 张卫
来源:《各界·下半月》2020年第09期

        摘要:党中央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心理疏导是指心理工作者运用心理专业技术方法,针对人们出现的心理矛盾和问题,通过专业技术手段,使不良情绪得到宣泄、心理压力得到缓解,为进一步实施思想工作而创造必要的条件。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央政法委、中宣部、教育部、公安部、民政部、司法部、财政部、国家信访局、中国残联联合印发《关于印发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这一文件促进了国家治理体系建设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提升,并制定了具有操作性的心理服务措施。

        关键词:基层社会;心理服务;建设研究

        一、基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背景及意义

        心理健康服务属于个体身心健康问题,社会心理服务属于社会治理的手段。心理健康服务是为社会提供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知识、提供心理咨询、进行心理治疗等多元化心理服务,旨在提升全民心理健康观念,促进全民心理健康养成。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不仅仅是心理健康服务体系,而且是一种将心理学原理及方法运用于社会治理体系之中,从而促使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的手段。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要以政府为核心,激发社会主体和社会机构积极参与,通过社会综合治理的方式,为社会公众提供心理疏导服务,以达到调节社会情绪,化解社会矛盾,引领社会价值观,努力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培养自尊、自信、理性、平和、向上的正确心态。社会心理服务体系需要多方力量参与,从政府单一治理转变为社会综治、共治,充分发挥各级政府主导作用,引导基层组织、社会工作者、心理咨询师等主体积极参与,促进多种心理服务主体融合发展。建立矛盾预防与化解机制,预防社会公众心理负面阴影,减少失意、失衡、失常等不当心理问题,化解社会矛盾。

第3篇: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

*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进展

情况汇报

根据*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一安排,区结合自身实际,对照要求,积极开展社会心理服务系统建设相关工作,现把进展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及工作进展

区常住人口*万,下辖*个街道,*个社居委(村居),目前已全部成立由两委成员、民警、精防医生、残疾协理员及患者家属组成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关爱帮扶小组”,并设立心理咨询室。区级层面出台《*区2019年0-2级严重精神障碍患者门诊救助方案》,扩大救助范围,降低补助门槛。全区公办中小学*所,全部建有专门心理咨询室,为中小学生定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根据市级实施方案,形成《*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试行)》意见征求稿。5月份卫健部门分别与*区*个街道、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沟通,就工作机制建立形成初步思路。6月中旬召开*区卫生工作会议,就意见征求稿征求了各相关单位意见。7月份根据各单位反馈意见进行了修改。8月份对接*区工委办和管办,拟通过区级进行发文,进行沟通后无果,现采取部门联合发文的下发工作方案,目前正在找各部门走流程。预计9月份下发工作实施方案,召开*区试点工作启动会和培训会,对各相关部门、各医疗机构、各街道和社会工作者进行工作部署和专业培训。

二、工作亮点

(一)财政保障投入。2019年*区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了专项预算安排,其中包括设置精神专科奖励、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家庭医生有偿签约托底保障、重性精神病管理率达标奖励等,通过购买岗位、绩效考核等方式,进一步对精神卫生专业服务进行要求,加大政府财政资金对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

(二)社会工作基础。辖区有多家心理服务机构,*心理学会2013年成立,*心理咨询有限公司2010年成立,均由多名心理专业人士组成,在成立后多次开展心理咨询及推广活动,并承担了政府部分服务,为辖区居民提供心理咨询和辅导,普及心理健康和居民身体素养,有助于社区、企业矛盾纠纷的化解,有效的缓解辖区内居民、职工因个人、家庭、社会等原因引发的心理问题,促进社区的和谐稳定。

(三)部门职能整合。*区在承接*市工作方面存在一定优势。由于职能部门较少,多项业务都在同一个部门办理,如卫生、教育、文化、医保、老龄等职能均在*局,文明办、团委、妇联、宣传等职能均在*办公室,所以在涉及到多职能部门沟通协调时,工作能较为顺畅的开展,很多工作任务都能内部消化完成,减少沟通环节。

三、存在问题和建议

*区没有精神专科医院,精神卫生专家严重不足,同时*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为非政府举办,日常随访、管理难度较大。恳请领导小组进一步加强对高新区的技术支持,如精神医生门诊日常坐诊、精神患者康复指导、专家组成员结对帮扶等相关工作。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区将在*市心理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的指导和帮助下,积极开展各项工作推进,定期调度、认真总结、不断提升。一是严格按照文件要求,完成规定动作,力争补齐短板;二是发挥优势,充分整合教育、文化、社会治理等职能,在高等院校、中小学、文化场馆等领域探索亮点、形成氛围。三是结合*区发展实际,做出特色。辖区高科技企业和高科技人才众多,结合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创建,尝试探索高科技企业人才的心理健康服务路径,为企业员工提供心理健康服务,营造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激发各类创新人才的活力,为*建设贡献力量!

第4篇: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实施细则

————心理健康社会工作服务进基层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中央,省市有关文件要求,结合地方实际,分步实施,分类推进,全面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心理健康水平,从根本上减少心理异常人员危害社会案件的发生,确保完成中央,省,市提出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目标任务。

1. 基础体系总体规划:

1. 根据所在地区群众心理健康需求,选择相适应的方式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

2. 活动形式:组织编印心理健康知识手册,通过网络平台和线下活动各区域进行宣传,策划各种类型组织宣传活动,举办公益讲座,公益心理咨询等;

3. 长期发展:组织专业培训,实施人才机制建立,确保“心灵港湾”的设立,搭建与专业心理机构持续稳定的合作关系。

(心灵港湾:以固定场所,配备相关心理健康知识资料,宣传材料,心理类书籍,咨询师岗位,确保有心理健康方面需求的群众,有解决途径。)

2. 面对社会服务工作人员

在社会工作中,各社会服务机构中的工作人员因为需要处理大量的社会问题,他们承受着更大的压力,面临着更加艰难的心理困境,所以社会服务工作人员更加需要了解,学习及掌握社会服务心理健康知识和技术。

1. 首先使用调查问卷,收集他们在工作中遇到的心态问题,情绪问题,沟通技巧问题,找准需求点,从需求出发,制定相应的方案进行学习。

2. 通过讲座、举办活动等形式让工作人员了解心理健康在工作和生活中的重要性,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以及在他们实际工作中的运用。

3. 建立QQ群,微信群等线上学习沟通平台,及时跟踪学习情况,解决后续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4. 加强心理健康服务专业能力的培养,建立专业人才机制,引进心理健康社工服务,缓解工作压力,提升工作效率,改善工作关系。

3. 面对辖区群众

为及早发现并解决社会群体中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要开展普及心理健康基础知识,增强自我的心理保健意识,避免产生更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和精神问题。

1. 通过宣传让更多的群众了解心理健康知识,了解心理健康社工服务,提高对心理健康的重视。

2. 宣传方式有:

①各小区街道宣传资料发放,宣传海报张贴,组织观看心理健康宣传片;

②通过社区公众号和微信平台,进行日常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搭建沟通交流平台;

③广场社区宣传推广,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宣传专栏;

④了解群众具体心理需求,通过线下纸质和微信电子版心理健康问卷调查(包含抽样调查和全面普查);

⑤举办公益心理咨询,心理健康知识大讲堂活动(内容以家庭关系,人际关系,亲子教育,情绪压力调整等为主)。

3. 建立“心灵港湾”(让群众有途径寻求心理知识了解,心理问题解决)

第5篇: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

杭州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国家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落实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要求,探索适合我市实情的社会心理服务模式和工作机制,建立健全我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杭州增添正向推动力,促进市民身心健康,助力社会和谐稳定,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认识领会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杭州市精神卫生条例》《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健康杭州”规划纲要》等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坚持预防为主、突出重点、问题导向、注重实效的原则,强化党委政府领导和部门协作,建立健全服务网络,加强特殊人群心理健康服务,探索社会心理服务疏导和危机干预规范管理措施,顺利完成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为全面推行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积累经验。

二、工作目标

到年底,杭州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心理健康服务融入社会治理体系、精神文明建设,融入平安杭州、健康杭州建设。建立健全党政领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心理健康服务纳入健康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作为健康细胞(健康社区、健康学校、健康企业和健康家庭)工程和基层平安建设的重要内容,构建以大众人群心理知识宣传普及为前端、特殊人群心理问题监测预警和精准干预为中端、患者群体综合管理为末端的“社会心理健康全程服务链”。因矛盾突出、生活失意、心态失衡、行为失常等导致的极端案(事)件明显下降。具体工作指标包括:

.依托村(社区)综治中心等场所,普遍设立心理咨询室或社会工作室,为社区居民提供心理健康服务。以村(社区)为单位,心理咨询室或社会工作室建成率达以上。

.市属高等院校普遍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室),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中小学设立心理辅导室,并配备专职或兼职教师,有条件的学校创建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

.各党政机关和厂矿、企事业单位、新经济组织等通过设立心理健康辅导室或购买服务等形式,为员工提供方便、可及的心理健康服务。

精神专科医院设立心理门诊,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开设心理门诊。培育发展一批社会心理服务专业机构,为大众提供专业化、规范化的心理健康服务。完善小时公益心理援助平台和心理危机干预队伍。

.培育一批心理健康教育基地,开展心理社工培育试点,建立患者家属学校(课堂),分级分类分人群开展心理健康宣教。农村人群、城市人群和在校学生心理健康核心知识知晓率分别达、和。

.特殊人群管理指标:八大类特殊人群建立一人一档案,制订个性化疏导方案,特殊人群个性化心理疏导的覆盖率达到以上。有条件地区开展监测预警干预智能管理系统建设试点。

.患者管理服务能力指标:疑似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诊断及时率达,报告患病率达‰以上。在册患者规范管理率、在册患者治疗率、精神分裂症治疗率和面访率均达以上,在册患者规律服药率达以上。居家患者在社区参与康复率达到以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以上居家患者及家属提供心理疏导服务。

三、工作措施

(一)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推进社会心理服务平台建设。整合资源,完善市县(市、区)镇(街道)村(社区)四级社会心理服务平台建设。建立杭州市社会心理服务技术指导中心,开展区、县(市)、镇(街道)两级社会心理服务平台规范化建设;依托基层人民调解室、综治中心心理咨询室、谈心谈话室、心理服务机构、工会“植书”书屋等场所,重点推进村(社区)级社会服务室的建设,畅通群众诉求反映渠道,及时了解和掌握社会心理需求;充分发挥综治信息系统平台优势,建立社会心理服务电子档案,开展八大类特殊人群社会心态监测预警试点,定期开展分析研判和风险评估,及时发现和掌握有心理问题的高危人群及突发事件苗头。

.加强青少年心理服务网络建设。文明办协调各相关部门,在市、县两级设立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成长辅导中心,可依托条件较好的心理咨询站点,整合区域内心理健康服务资源,面向未成年人开放心理健康知识普及与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对村(社区)、学校等基层心理咨询站点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训。

加强市属高校和全市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服务机构的建设,配备专兼职心理教师,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及时发现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开展心理辅导与咨询、危机干预等,有条件的学校积极创建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探索“校社合作”引入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或心理服务机构,为师生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服务。

.构建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心理服务网络。鼓励规模较大、职工较多的党政机关和厂矿、企事业单位、新经济组织等依托本单位党团、工会、人力资源部门、卫生室,设立心理辅导室,建立心理健康服务团队;规模较小企业和单位可通过购买专业机构服务的形式,对员工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必要时可联系专业医疗机构治疗。

公安、司法、民政、信访等部门要根据行业特点,在公安监管场所、监狱、过渡性安置基地、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办公室、司法所、社区矫正场所、救助管理站、信访接待场所等设立心理服务场所,配备一定数量的专业人员,成立心理干预专家组,为工作对象提供心理健康评估、心理咨询、危机干预等服务;组织系统内人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心理健康意识。

.提升医疗机构心理健康服务能力。各级精神病专科医院要设立心理门诊,为患者提供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相结合的服务;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普遍开设精神(心理)科,对躯体疾病就诊患者提供心理健康评估,为有心理行为问题者提供人文关怀、心理疏导等服务;妇幼保健机构要将心理健康服务融入孕前检查、孕产期保健、儿童保健、青春期保健、更年期保健等工作中;鼓励中医医疗机构开设中医心理等科室,支持中医心理健康诊疗、咨询和干预服务;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结合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开展抑郁、焦虑等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科普宣传,对辖区居民开展心理健康评估,推广居家患者长效针剂项目。落实符合心理健康服务要求的场所,为有需求的居民提供服务。

.完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综合管理网络。严格落实《关于杭州市进一步加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综合管理的实施意见》(杭政法〔〕号)文件精神,乡镇(街道)为主体,建立健全多部门精神卫生综合管理小组和基层“多位一体”关爱帮扶小组(或个案管理团队),多渠道开展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日常发现、登记报告、随访管理、危险性评估、服药指导、心理支持和疏导、社区康复、应急处置、快速转介等服务,依法开展案(事)件处置。

全面落实民政部等部门《关于加快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的意见》(民发〔〕号),开办多种形式的社区康复机构,提高居家患者在社区参与康复率,加强家属学校(课堂)规范化建设。

(二)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发展心理健康领域社会工作专业队伍。鼓励和支持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参与心理健康服务。对社会工作者开展心理卫生和精神卫生知识的普及教育和培训,开展心理社工培育工程试点。按照《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建立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三社联动”机制,充分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人员优势,支持其为社区居民有针对性地提供救助帮扶、心理疏导、精神慰藉、关系调适等服务,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等特殊人群提供心理支持、社会融入等服务。

.培育心理咨询人员队伍。吸引心理学专业背景人员和经过培训的心理咨询人员从事心理健康服务。推出心理服务公益项目,通过购买服务等形式,引导心理咨询人员和社会组织参与,为公众提供心理健康教育与科普知识宣传,为有心理问题人群提供心理帮助、心理支持、心理教育等服务。同时,开展实践操作等方面的继续教育、专业培训,定期开展督导,提高心理服务人员的专业化水平。

.发展医疗机构心理健康服务队伍。引进心理学、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增加心理健康服务专业人员。通过精神科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精神科医师转岗培训等,提升精神科医师数量和服务水平。综合医院(含中医院)要通过培训、继续教育等形式,对全体医务人员进行临床心理知识和精神卫生核心知识培训,对常见心理行为问题和精神障碍进行识别和转诊。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临床医师心理健康服务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临床医师常见心理行为问题和精神障碍早期识别能力。精神科医师、心理治疗师对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者等给予技术指导,对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进行治疗和心理干预等。

.组建心理健康服务志愿者队伍。政法委、民政、卫生健康等部门向社会广泛招募心理健康服务志愿者,支持引导志愿者参与心理健康服务,鼓励和规范心理健康志愿服务的发展。要对志愿者开展心理健康相关培训,健全奖励表彰机制,支持其开展科普宣传、心理支持、心理疏导等志愿服务。特别是鼓励和引导医务人员、高校心理教师、心理专业学生等加入心理服务志愿者队伍。以“校园心理危机干预培训项目”提升专兼职心理教师的服务能力。

.健全行业组织并加强管理。各地卫生健康、政法委、教育、公安、司法、民政等有关部门,要整合辖区社会心理服务资源,完善社会心理服务行业组织,引导社会机构参与四级平台社会心理服务。市社会心理服务指导中心负责有序开展心理服务机构和人员摸底调查,协助研究制订管理、规范、监督、评估社会心理服务机构的相关措施,促进社会心理服务机构专业化、规范化发展。心理服务专业人员须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和伦理规范。有关部门要注意将有关资料立卷归档,妥善保管。加强心理健康数据安全的保护意识,建立健全数据安全保护机制,防范因违反伦理、安全意识不足等造成的信息泄露,保护个人隐私。探索建立多类别心理服务机构间合作机制,实现共同发展。

(三)加快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智慧管理平台建设

.加快社会心理服务资源云平台建设。建立以线下社会工作室为实体基础,以精神卫生医疗资源和四级平台专业人员为技术支撑,以地图导航为依托的社会心理服务资源云平台。通过多元化预约方式,帮助求助者便捷、准确地就近获得优质、专业服务。

.建立健全提供公益服务的心理援助平台。依托精神卫生医疗机构或具备条件的社会服务机构、公共卫生公益热线或其他途径,通过热线、网络、、公众号等建立提供公益服务的心理援助平台,扩大社会影响力和利用率,提升其服务可及性和专业性。

.构建全流程闭环管理的精神卫生管理信息系统。充分运用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整合杭州市市域范围内各级精神卫生防治机构、管理机构的信息资源,搭建集预警监测、危机干预、医疗协作、综合管理为一体,实体网络和信息网络协同的全流程闭环管理的杭州市精神卫生管理信息系统。

.开展“三色等级预警”试点。依托综治平台,开展特殊人群心理问题红黄绿“三色等级预警”试点工作,形成特殊人群心理服务与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社会矛盾风险化解、全科网格建设“三结合”格局,总结经验,适时推广。

四、组织实施

围绕年度目标任务,全市将分为三个阶段组织推进。

(一)第一阶段:全面推进阶段。到年底,先行地区基本完成国家试点具体工作指标,其他地区完成部分指标。

(二)第二阶段:深化提升阶段。到年底,全市基本完成国家试点具体工作指标。挖掘各地特色做法,适时推广复制,变盆景为风景。

(三)第三阶段:总结巩固阶段。到年底,全面完成指标,深化杭州实践,丰富杭州做法,形成杭州经验,将试点实践转为日常规范,当好勇立潮头的排头兵。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由党政负责同志任组长,各部门、各区、县(市)分管领导为成员的杭州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定期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协调解决试点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二)加强队伍建设。成立由法律服务、心理健康、精神卫生、社会工作、公共管理、教育等领域专家组成的市级跨部门专家组并及时调整充实,定期开展专家组研讨。完善区、县(市)心理服务人才库,建立专职队伍、兼职队伍、志愿者队伍并提升其服务能力和工作水平。

(三)加强政策扶持。通过政策引导和项目支持,培育发展医疗机构、社会心理服务机构和心理健康志愿组织,为公众提供专业化、规范化服务。创新心理健康服务模式,建立心理健康服务网站、心理自助平台、移动心理服务应用程序等,通过网络平台向不同人群提供针对性服务。

(四)加强经费保障。统筹利用现有资金渠道支持开展试点工作。对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给予必要的经费保障,鼓励全市建立多元化资金筹措机制,积极开拓公益性服务的筹资渠道,探索社会资本投入心理健康服务领域,探索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保障政策和激励措施,推动各项任务有效落实。

(五)加强督导评估。各地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政法委要会同有关部门,对本地工作情况进行督导,市卫生健康委、市委政法委将会同有关部门每年进行抽查,对于工作完成差,政府重视不足,将予以通报批评并限期整改。

第6篇: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

社会治理创新中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摘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创新进行到新时代的过程中,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也随着人民的思想道德标准的进步而逐渐成熟。根据国家对未来社会治理的进一步规划,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也需要加强建设,深入贯彻落实对群众思想根基的优化与引导。通过将我国建设为强大且和谐社会主义国家,来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想。在这个过程中,心理服务体系的整体水准直接关系到人民精神的和谐程度以及社会的发展状况,并映射出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是否完善,因此,在社会治理创新中加强相关体系的建设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主要针对建设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意义进行分析,随后提出相关方法与途径以供参考。关键词:社会治理创新;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引言:社会心理服务是通过理顺社会情感、调节社会态度和价值取向来引导社会行为并解决相关矛盾,通过综合运用社会心理学原理和知识,能够有效防范和管理社会风险,促进平等和公正的实现。因此,在社会治理创新的过程中深入建设心理服务体系能够有效维护社会稳定。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应当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人民群众的自尊自信,培养理性平和的心态。新时代中的社会心理服务工作人员需要注重对组织引导作用的明确性,并利用对民众的辅导过程来间接推动社会治理创新进展,从而落实社会治理目标。
一、加强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意义
心理健康一直是人们幸福的源泉,特别是在这个物质文明发展水平成熟的时代。当今社会中人们所追求的是精神境界的充实与完善,然而社会中存在的部分现象和事故导致的心理问题对群众的精神充实之路造成了一定的阻碍,需要正确的心理服务体系来进行疏导。[1]当前社会中对心理辅导的相关服务仍旧处于明显缺乏的状态,缺少具有专业服务资质和实践能力的工作群体。因此,在未来的社会治理创新过程中,需要着重对心理服务体系的相关建设进行深入改革,从而加强对民众的心理服务效果,改善社会总体精神状态,促进社会主义价值落实。(一)社会治理创新的需要
随着人们思想意识和文化水平的提高,个人素质也随之上升,这是文明社会的未来趋向。而对社会的创新治理需要管理部门应用新颖手法,不断改进相关政策并配合心理服务体系来对人民群众产生正面的引导效果。新时代的管理部门负责人不仅仅需要制定社会条例,还必须学习和掌握社会心理引导的新方法、新技能。使用这些手段来解决社会中出现的矛盾,并承担起对人民群众的带头作用,肩负起光荣的使命和严峻的责任,以提高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建设效果,加强治理创新的落实程度。[2]
(二)创新社会发展的心理需要
目前我国精神心理状态处于健康阶段的人群比例较低,部分群众在不知不觉中便产生了心理不平衡的状态,进而产生恐慌症、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等精神疾病,需要接受专业的精神卫生治疗。随着新时代的到来,社会的治理又将进入全新的管理阶段中。这个阶段对人民群众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求进一步提高,只有达到全新的标准,才能够有效完成社会治理创新的相关工作。我国虽然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但精神文明建设还存在一些不足和薄弱环节。为此,社会的治理创新必须加强心理服务体系的相关建设,从而提高人民群众的基础精神文明素质,保证与物质条件的发展相互同步,从而达到新时代的社会建设标准。

(三)民生工程要求的心理标准需要
人们的生活幸福感和成就感,往往是由基本的生活条件和人际关系决定的。民生工程的主要目的是改善人们的生活状态,并增强群众的精神健全性。因此,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发展是为了解决相应的精神卫生问题,从而有效提高民生工程的完善程度,保护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通过构建完善的服务体系来对社会治理创新提供辅助帮助,为建设社会主义价值观铺平道路。二、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相关方法途径
现行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仍然是传统的供需体系,在对群众的心理卫生保健方面主动性不足,仅在出现心理疾病症状时才会提供服务,不具备预防性的工作策略。而心理问题通常不会突然出现在人们的精神状态中,而是受到日积月累的负面心理状态所影响,才会出现精神异常的现象。因此,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基本思路应当是由被动向主动过渡,使其在群众的心理健康出现问题时能够主动出击,帮助他们走出心理阴影,保持精神健康卫生状态。[3]
我国土地资源丰富,进而导致人口基数较为庞大。全国整体的群众受教育程度还存在着部分区域十分落后的情况。发达地区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完善,但在全国区域中仍处于少数的部分。特别是在心理健康方面,大多数民众对精神保健卫生的认知仍然处于十分贫乏的状态,对于心理疾病的了解也不够深入。因此,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建设需要从人们心理健康的认识着手,提升群众对精神状态的重视程度。提升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的力度,利用村庄或是城郊的卫生宣传渠道来进行精神健康知识普及,从而扩大心理服务体系的普及程度,完善相关服务,提升人民群众的心理健康知识基础。结束语
综上所述,社会治理创新过程中对心理服务体系的建设必不可少。通过提升人民群众对心理健康知识的相关认识,加强他们的精神文化素养,从而达到建设新时代社会的要求标准,落实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推进效果,让心理服务深入社会建设的底层,帮助人们保护精神文化卫生安全。参考文献
[1]周鹏宇,王翠芳.在社会治理创新中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9(6.
[2]郑红渠.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创新和提高社会治理水平[J].传播力研究,2018,000(016:P.188-188.
[3]孙涛.社会治理视域下我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路径探析[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8(4:63-66.


推荐访问:社会心理 体系建设 试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