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寄诸弟书心得体会70字王阳明
寄诸弟书读后心得集合4篇
【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是一种产生感想之后写下的文字,主要作用是用来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感,是一种读书和学习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文字。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寄诸弟书读后心得集合4篇,欢迎品鉴!第1篇:寄诸弟书读后心得
《寄诸用明书》写于阳明先生四十岁时。诸用明是阳明先生的妻弟,一个乐善好施之人,才华横溢却不求仕途,深得阳明先生赏识。但阳明先生得知他儿子参加科第考试,担心反而耽误了这俩侄儿的未来,就写此信提醒了一番。“凡后生美质须令晦养厚积。天道不翕聚,则不能发散,况人乎?花之千叶者无实,为其华美太发露耳。”是这篇文章的精华所在。他的意思是人生最重要的阶段是少年时期,应该“晦养厚积”,不被功名所束缚,才能成为圣人,这呼应了阳明先生十二岁就认为读书是做圣贤的抱负。在王先生年谱时说道,他二十二岁在南宫进士考试时落第了,同考试的舍友以不中第为耻,但王先生却笑着说:“汝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即是说王先生不以不中进士为耻,但如果不中进士而动了心,这反而是耻辱,说明了先生漠视功名,一心只想成为圣贤。最后一段则反映了先生在有限的人生时不待我、只争朝夕的紧迫感。
这篇文章虽然不长,却充分体现了阳明先生淡薄功名的态度和不懈追求圣贤之道的人生观,令人非常佩服!参加致良知学习小组已经两个多月,小组要求我们每隔一天要自学一篇,并和同修们分享一下心得。因工作很繁忙,出差频繁,第一遍也只能粗读。到发公众号时,就倒逼自己再精读几篇,每读一次都有新的体会,而且越学越有兴趣,收获也越来越大。但要把文言文翻译出来就显得有点吃力,找不到参考书籍,网上也基本上找不到参考译文,只能凭着导读的提示和自己的理解来译,感觉译得还是不太到位。所以,也期待能得到同修们及朋友们的指导,欢迎交流,相互砥砺前行。
第2篇:寄诸弟书读后心得
《寄诸弟》是正德十三年戊寅(1518)王阳明写给他弟弟们的家信。
王阳明真的可以用神奇来形容,以一介书生先后平定多场叛乱,但创立王学才是他在历史中辉煌的根本原因。王学的核心是“知行合一”,基本内涵是知识不仅仅是在理论上有它的意义,还一定要还愿到生活的实践当中才能够真正体现出它的价值。
这一理论学说的提出在当时无疑是一个具有相当冲击力的行为,因为中国的知识分子一向有死读书且鄙夷实践的传统,结果是读了一辈子的圣贤书,却干不了半点圣贤事,真正的百无一用是书生。所以,王阳明提出,要改变这种只讲“知”而不讲“行”的毛病,其重大意义可见一斑。我由此想到了现在常讲的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问题,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丰富理论,实践出真知,理论抽象实践,这些不就是“知行合一”的进一步发展深化吗?第3篇:寄诸弟书读后心得
寄诸弟书读后感【篇一】
“省察克治”在整篇文章处处可见,如:“无有有过而不自知者,但患不能改耳”“人孰无过?改之为贵”“若尧舜之心而自以为无过,即非所以为圣人矣”“吾亦近来实见此病,故亦切切预为弟辈言之”等等。这几句话足以看出阳明先生是念念不忘“”存天理去人欲”,时时刻刻都在改过和责善。他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已是功勋显著,心力也达到很高境地,但他总是看到自己的不足,自称自己“习染深痼,克治欠勇”,足见他对自己要求是多么地严苛,胸襟是多么地伟大!“慎独自律”在文中也不时看到,特别是这句“戒慎不睹,恐惧不闻”者,时时自见己过之功。就是说别人看不到、听不到的时候,自己也要有发现不足的能力。这又充分体现了阳明先生的境界!学习这篇文章,一是要应该学习阳明先生常思己过的克治之工,他说过,“人生大病,只是一个“傲”字!”人看不清自己,就容易骄傲自满,故步自封,止步不前。所以,应常常“省察”,要静坐思考,“吾日三省吾身”。发现不足,就要果断“克治”,身体力行。阳明先生说过:“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天理人欲,其精微必时
时用力省察克治,方日渐有见”。所以,要去除人欲,必须要有否定自己的勇气,不断在“事上磨”,才能让自己的内心保持保持清澈通透。二是要学习他的胸襟和境界,特别是慎独时候,即使别人不知道,更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言行如一、心口如一、知行合一。
寄诸弟书读后感【篇二】
1.改过之贵:"古之圣贤时时自见己过而改之,是以能无过,非其心果与人异也"。所以,人若能自见其过,且改过不吝,则贤圣矣。
2.改过之难:人往往责人则明,责己则昏,平日习染深痼,世累日深,精神意气亦日渐以减,故往往改过只停留在悔悟奋发之意,而无实实在在克己功夫。
3.改过之法:必须发耻心,畏心,勇心,从心上、理上、事上改,并要兢兢业业尝加"精一"之功。
4.自己立志改过:改掉急躁及厚责于人的过错,请远通致良知同学监督。
寄诸弟书读后感【篇三】
《寄诸弟》是正德十三年戊寅(1518)王阳明写给他弟弟们的家信。
王阳明真的可以用神奇来形容,以一介书生先后平定多场叛乱,但创立王学才是他在历史中辉煌的根本原因。王学的核心是“知行合一”,基本内涵是知识不仅仅是在理论上有它的意义,还一定要还愿到生活的实践当中才能够真正体现出它的价值。
这一理论学说的提出在当时无疑是一个具有相当冲击力的行为,因为中国的知识分子一向有死读书且鄙夷实践的传统,结果是读了一辈子的圣贤书,却干不了半点圣贤事,真正的百无一用是书生。所以,王阳明提出,要改变这种只讲“知”而不讲“行”的毛病,其重大意义可见一斑。我由此想到了现在常讲的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问题,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丰富理论,实践出真知,理论抽象实践,这些不就是“知行合一”的进一步发展深化吗?第4篇:寄诸弟书读后心得
连续几日拜读此文,阳明先生为了劝弟弟们及时改过、努力用功学习,反复劝说应当及时勉励,不要到四五十岁的时候还默默无闻而
后悔。
特别是每当读到:至于四十五十,即如下山之日,渐以微灭,不复可挽矣的时候,总觉得内心很受打击,因为我现在正处于这个年龄段中,为自己正如下山之日不足畏也,而感到自信心不强、前进动力不足,前途渺茫,甚至有点沮丧。觉得阳明先生为了劝自己的弟弟,而打击了一大片人的自信,感觉非常不爽。
今天再读此处,想到昨天老师讲的成长性思维和好事情的体验,幡然醒悟,竟坦然接纳了此段文字如此书写的现状。
常言道:人过四十天过午,与二三十岁相比,四五十岁的人,确实如下山之日,为什么不接受这个现实呢?自己确实是在这个年龄段啊!此时的我,精力和体力都不如年轻人,那就更应该加倍的努力才行啊!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况且我的生存目标是活到100岁,现在还不到一半,前途尚可,有什么不能接受的呢?感谢此段文字,感谢阳明先生,让我正视了自己的生存现状,原来我余生的时间特别珍贵,可不敢随便浪费啊!至于不足畏,不一定!那要看自己努力的结果了。
篇二:寄诸弟书心得体会70字王阳明
寄诸弟书读后心得范文(6篇)
篇一寄诸弟书读后心得
《寄诸弟》是正德十三年戊寅(1518)王阳明写给他弟弟们的家信。
王阳明真的可以用神奇来形容,以一介书生先后平定多场叛乱,但创立王学才是他在历史中辉煌的根本原因。王学的核心是“知行合一”,基本内涵是知识不仅仅是在理论上有它的意义,还一定要还愿到生活的实践当中才能够真正体现出它的价值。
这一理论学说的提出在当时无疑是一个具有相当冲击力的行为,因为中国的知识分子一向有死读书且鄙夷实践的传统,结果是读了一辈子的圣贤书,却干不了半点圣贤事,真正的百无一用是书生。所以,王阳明提出,要改变这种只讲“知”而不讲“行”的毛病,其重大意义可见一斑。我由此想到了现在常讲的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问题,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丰富理论,实践出真知,理论抽象实践,这些不就是“知行合一”的进一步发展深化吗?篇二寄诸弟书读后心得
“省察克治”在整篇文章处处可见,如:“无有有过而不自知者,但患不能改耳”“人孰无过?改之为贵”“若尧舜之心而自以为无过,即非所以为圣人矣”“吾亦近来实见此病,故亦切切
预为弟辈言之”等等。这几句话足以看出阳明先生是念念不忘“”存天理去人欲”,时时刻刻都在改过和责善。他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已是功勋显著,心力也达到很高境地,但他总是看到自己的不足,自称自己“习染深痼,克治欠勇”,足见他对自己要求是多么地严苛,胸襟是多么地伟大!
“慎独自律”在文中也不时看到,特别是这句“戒慎不睹,恐惧不闻”者,时时自见己过之功。就是说别人看不到、听不到的时候,自己也要有发现不足的能力。这又充分体现了阳明先生的境界!
学习这篇文章,一是要应该学习阳明先生常思己过的克治之工,他说过,“人生大病,只是一个“傲”字!”人看不清自己,就容易骄傲自满,故步自封,止步不前。所以,应常常“省察”,要静坐思考,“吾日三省吾身”。发现不足,就要果断“克治”,身体力行。阳明先生说过:“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天理人欲,其精微必时时用力省察克治,方日渐有见”。所以,要去除人欲,必须要有否定自己的勇气,不断在“事上磨”,才能让自己的内心保持保持清澈通透。二是要学习他的胸襟和境界,特别是慎独时候,即使别人不知道,更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言行如一、心口如一、知行合一。篇三寄诸弟书读后心得
《寄诸用明书》写于阳明先生四十岁时。诸用明是阳明先生
的妻弟,一个乐善好施之人,才华横溢却不求仕途,深得阳明先生赏识。但阳明先生得知他儿子参加科第考试,担心反而耽误了这俩侄儿的未来,就写此信提醒了一番。“凡后生美质须令晦养厚积。天道不翕聚,则不能发散,况人乎?花之千叶者无实,为其华美太发露耳。”是这篇文章的精华所在。他的意思是人生最重要的阶段是少年时期,应该“晦养厚积”,不被功名所束缚,才能成为圣人,这呼应了阳明先生十二岁就认为读书是做圣贤的抱负。在王先生年谱时说道,他二十二岁在南宫进士考试时落第了,同考试的舍友以不中第为耻,但王先生却笑着说:“汝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即是说王先生不以不中进士为耻,但如果不中进士而动了心,这反而是耻辱,说明了先生漠视功名,一心只想成为圣贤。最后一段则反映了先生在有限的人生时不待我、只争朝夕的紧迫感。
这篇文章虽然不长,却充分体现了阳明先生淡薄功名的态度和不懈追求圣贤之道的人生观,令人非常佩服!
参加致良知学习小组已经两个多月,小组要求我们每隔一天要自学一篇,并和同修们分享一下心得。因工作很繁忙,出差频繁,第一遍也只能粗读。到发公众号时,就倒逼自己再精读几篇,每读一次都有新的体会,而且越学越有兴趣,收获也越来越大。但要把文言文翻译出来就显得有点吃力,找不到参考书籍,网上
也基本上找不到参考译文,只能凭着导读的提示和自己的理解来译,感觉译得还是不太到位。所以,也期待能得到同修们及朋友们的指导,欢迎交流,相互砥砺前行。篇四寄诸弟书读后心得
连续几日拜读此文,阳明先生为了劝弟弟们及时改过、努力用功学习,反复劝说应当及时勉励,不要到四五十岁的时候还默默无闻而后悔。
特别是每当读到:至于四十五十,即如下山之日,渐以微灭,不复可挽矣的时候,总觉得内心很受打击,因为我现在正处于这个年龄段中,为自己正如下山之日不足畏也,而感到自信心不强、前进动力不足,前途渺茫,甚至有点沮丧。觉得阳明先生为了劝自己的弟弟,而打击了一大片人的自信,感觉非常不爽。
今天再读此处,想到昨天老师讲的成长性思维和好事情的体验,幡然醒悟,竟坦然接纳了此段文字如此书写的现状。
常言道:人过四十天过午,与二三十岁相比,四五十岁的人,确实如下山之日,为什么不接受这个现实呢?自己确实是在这个年龄段啊!
此时的我,精力和体力都不如年轻人,那就更应该加倍的努力才行啊!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况且我的生存目标是活到100岁,现在还不到一半,前途尚可,有什么不能接受的呢?
感谢此段文字,感谢阳明先生,让我正视了自己的生存现状,原来我余生的时间特别珍贵,可不敢随便浪费啊!至于不足畏,不一定!那要看自己努力的结果了。篇五寄诸弟书读后心得
寄诸弟
唐代韦应物
岁暮兵戈乱京国,帛书间道访存亡。
还信忽从天上落,唯知彼此泪千行。
韦应物生平简介
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文学成就
韦应物的诗歌创作成就最大。其诗多写山水田园,清丽闲淡,和平之中时露幽愤之情。反映民间疾苦的诗,颇富于同情心。是中唐艺术成就较高的诗人。
代表作有《观田家》。此外,他还有一些感情慷慨悲愤之作。部分诗篇思想消极,孤寂低沉。韦诗各体俱长,七言歌行音调流美,“才丽之外,颇近兴讽”(白居易《与元九书》)。五律一气流转,情文相生,耐人寻味。五、七绝清韵秀朗,《滁州西涧》的“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句,写景如画,为后世称许。
韦诗以五古成就最高,风格冲淡闲远,语言简洁朴素。但亦有秾丽秀逸的一面。其五古以学陶渊明为主,但在山水写景等方面,受谢灵运、谢朓的影响。此外,他偶亦作小词。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
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并称。其山水诗景致优美,感受深细,清新自然而饶有生意。而《西塞山》景象壮阔,则显示韦诗雄豪的一面。其田园诗实质渐为反映民间疾苦的政治诗。
韦应物实现了脱离官场,幽居山林,享受可爱的清流、茂树、云物的愿望,他感到心安理得,因而“自当安蹇劣,谁谓薄世荣”。“蹇劣,笨拙愚劣的意思;“薄世荣”,鄙薄世人对富贵荣华的追求。这里用了《魏志.王粲传》的典故。《王粲传》中说到徐干,引了裴松之注说:徐干"轻官忽禄,不耽世荣"。韦应物所说的与徐干有所不同,韦应物这二句的意思是:我本就是笨拙愚劣的人,过这种幽居生活自当心安理得,怎么能说我是那种鄙薄世上荣华富贵的高雅之士呢!对这两句,我们不能单纯理解为是诗人的解嘲,因为诗人并不是完全看破红尘而去归隐,他只是对官场的昏暗有所厌倦,想求得解脱,因而辞官幽居。一旦有机遇,他还是要进入仕途的。所以诗人只说自己的.愚拙,不说自己的清高,把自己同真隐士区别开来。这既表示了他对幽居独处、独善其身的满足,又表示了对别人的追求并不鄙弃。
韦应物是山水田园诗派诗人,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并称。其山水诗景致优美,感受深细,清新自然而饶有生意。而《西塞山》景象壮阔,则显示韦诗雄豪的一面。
韦应物的诗受陶渊明、谢灵运、王维、孟浩然等前辈诗人的影响很大,前人说:“应物五言古体源出于陶,而化于三谢,故真而不朴,华而不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又说:“一寄穗秾鲜于简淡之中,渊明以来,盖一人而已”(宋濂《宋文宪公集》卷三十七)。这些评价并不十分恰当,但是可以说明韦诗的艺术价值和艺术风格的。篇六寄诸弟书读后心得
人生的烦恼从何处来?事业不顺利又是因何而起?用行为作用与反作用的观点分析,都是因为错误的起心动念和言语行动。
阳明先生说:本心之明,皎如白日,无有有过而不自知者,但患不能改耳。那么,我们该如何改过,让自己人生烦恼减少、事业顺利?今天谈谈我从《寄诸弟书》中获得的感悟。
阳明先生的《示弟立志说》,主要是希望他弟弟要有求于学,首先要立志,这篇又谈到让他改过。所以《寄诸弟书》的核心词就是改过。阳明先生希望他的弟弟奋发学习,一定要在自己的身心上切实用功。如何切实用功呢?阳明先生谈到人心本是光明的。知善知恶是良知,没有一个人不知道自己的过失在哪里?惟患不能
改,所以他认为改过就是即得本心。
我们立志勤学最重要的格物功夫就是要改过,改正过错,就是远离危险的过程。常言道,小人无过圣人多过,圣人都是多过的,因为他时时刻刻能够感受到自己存在的问题。凡是觉得自己没有过的,视自己为君子,视别人为有过唯小人的,却真真实实地是小人。这里阳明先生再次谈到为什么要改过,尧舜十六字心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人心总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存在,容易掺夹杂质,是一种不稳定的危险的状态。
我由阳明先生想到我们自身:我们要兢兢业业,行精一之功,惟精惟一才能克除这些渣滓,回归道心的那份纯粹;才能达至中庸之道,长袖善舞、运筹帷幄。这就像我们扫地,要天天扫、时时扫,才能保持地面的干净。危即过,过即危,我们常常见不到自己的过失,以为都是别人有问题,在我们没有成为圣贤之前,我们这颗心就是长人心,不要高估自己,要时时自见己过,在这里他希望自己的弟弟要有一份永心,不要洗染即生以后再去改。
阳明先生说弟弟们应该趁着还年轻,还未形成怯心之类,甚至于穴是能够学有所成的,不然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矣。我们有一个成语叫后生可畏,年轻人前途广大,但是如果你到四五十岁还无闻,这里的闻不是没有名的意思,是还没有闻圣贤之道,还没有道上有所得。这个人一辈子基本上就浪费掉了,已经谈不上后生可谓也就没有后劲了,此生也就这样了。所以阳明先生说,不要因为浪费生命而徒增后悔。
这篇文章,虽然整体在说改过,但是我们也能够看到阳明先生说的其实,他的根本还是立志。所以真正的改过还要从立志说来。立志是人生之根本,立下圣贤之志后。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有些事情从理论上,在脑子里认为做得很对,但自己心里却觉得不踏实、不安。所以,本心其实有完全的辨别能力,就怕给自己找各种理由,被各种似是而非的道理所混淆,不能真正知道过在哪里,也就不能真正改正过失。当下这一恶念改了,本心自然呈现,但可能下一念又被私欲所蒙蔽,所以不要认为一念改过后便万事大吉。人心总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存在,容易掺夹杂质,是一种不稳定的危险的状态。我们不改过,是因为从本质上没有意识到过即危,过失会引我们走入歧途。人性都是趋利避害的,当明白什么才是真正对自己好,就会改过,否则就只是看外相。我们每天反省自己哪里做得对,哪里做得不对。做事时,不好的念头冒出来马上察觉,一旦不对,立即改正。预防在先,从根本上杜绝过失之源。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志不立,改过显得很是无力!改过要从自己的心上切实用功,凡事彻底,不流于言表。
寄诸弟书读后心得
篇三:寄诸弟书心得体会70字王阳明
王阳明寄诸弟书译文
王阳明寄诸弟书译文如下:
良知明亮,就象白天一样,无时无刻没有错误的念头而不能明白的,只是担心不能改过而已。一个念头改过,当时就能显现良知。哪有人没有犯错的?有错即改便是真的好。
蘧伯玉,大贤人呀,讲过“想要改正错误而不能做到。”成汤,孔子,大圣人,也说过“有错即改,这样才能不会犯大错。大家都讲普通人不是尧舜,怎么可能不会犯错?这也是习惯性这么讲,其实是不知尧舜心理的想法。假如尧舜要是想自已都没有错误,这样怎么可能成为圣人呢?他们相传授讲的话:人心是很危险的,良知是很高明的,精益求精达到完美。他还认为人心是很危险的,则其心其实是与普通人是一样的。危就是犯错的意思,也只有兢兢业业,精益求精,才能达到完美,这样便不会犯错了。古代的圣贤时时能够看到自已的错误然后改正,这样才能不会犯错,并不是其心真的与别人不一样。“戒慎不睹,恐惧不闻”者,时时能够看到自已的错误,然后能改正,这便是功夫。我近来真的看到这才是学问的关键地方,但是平时因为犯错积累太久,克除毅力又不足,所以才真心的想提前告诉你们这后辈。不要像我一样犯错积累太久,,然后想除去就比较难了。
年轻人的精气神是很足的,犯错积累较轻,如果用功可以轻松改过。假如放任不管,这样日积月累,而精气神则慢慢变少,要是能够奋起直追,那还是可以改过。要是到了四十五十,就是下山的太阳,慢慢要消失,再也没用了。所以孔子讲:四十五十而没有见到自已的错误,这样的人不必敬畏了。又说老了,血气衰退,小心不要洋洋自得。我近来实际是有这样的毛病,所以才真心的想提前告诉你们这后辈。要及时用功,不要到老了后悔也来不及了。
篇四:寄诸弟书心得体会70字王阳明
寄诸弟书原文及译文
原文:诸弟在家读书,不审每日如何用功。余自一月初一立志自新以来,虽懒惰如故,而每日楷书写日记,每日读史十页,每日记茶余偶谈二则,此三事者,未尝一日间断。十月二十一日立誓永戒吃水烟,洎今已两月不吃烟,已习惯成自然矣。
予自立课程甚多,惟记茶余偶谈,读史十页,写日记楷本,此三事者,誓终身不间断也。诸弟每日自立课程,必须有日日不断之功,虽行船走路,俱须带在身边。予除此三事外,他课程不必能有成,而此三事者,将终身行之。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敢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此三者,缺一不可。诸弟此时惟有识不可以骤几,至于有志有恒,则诸弟勉之而已。予身体甚弱,不能苦思,苦思则头晕,不耐久坐,久坐则倦乏。时时属望,惟诸弟而已。兄国藩手草。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
翻译:各位弟弟:你们在家读书,不知道每天是如何用功的?我自十月初一日立志自新以来,虽仍如往日懒惰,而每天用楷书写日记,每天读史书十页,每天记茶余偶谈二则,这三件事从来没有一日间断过。
十月二十一日,我发誓永远戒掉吸水烟,至今已有两个月不吸水烟,已经习惯成自然了。我自己设的课程很多,唯独是记茶余偶谈、读史十页、写日记楷本,这三件事发誓终身不间断。
弟弟们每天也应自己设立课程,并且必须天天坚持不要间断,即使是行船走路,都必须带在身边。我除了这三件事以外,其他课程不一定求其有成,而这三件事,我将终身实行。
因为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气;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
有志气就决不甘居下游;有见识就明白学无止境,不敢以一得自满自足,如河伯观海、井蛙窥天,都是无知;有恒心就决没有不成功的事。这三个方面,缺一不可。
弟弟们现在只有见识不是马上可以广搏的。至于有志有恒,弟弟勉励吧!我身体很弱,不能苦想,苦想便头昏;不能久坐,久坐便倦乏。时刻所盼望的,只有几位弟弟罢了。
篇五:寄诸弟书心得体会70字王阳明
寄诸弟书王阳明翻译
原文:
屡得弟辈书,皆有悔悟奋发之意,喜慰无尽!但不知弟辈果出于诚心乎?亦谩为之说云尔。
本心之明,皎如白日,无有有过而不自知者,但患不能改耳。一念改过,当时即得本心。人孰无过?改之为贵。蘧伯玉,大贤也,惟曰“欲寡其过而未能”。成汤、孔子,大圣也,亦惟曰“改过不吝,可以无大过”而已。人皆曰人非尧舜,安能无过?此亦相沿之说,未足以知尧舜之心。若尧舜之心而自以为无过,即非所以为圣人矣。其相授受之言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彼其自以为人心之惟危也,则其心亦与人同耳。危即过也,惟其兢兢业业,尝加“精一”之功,是以能“允执厥中”而免于过。古之圣贤时时自见己过而改之,是以能无过,非其心果与人异也。“戒慎不睹,恐惧不闻”者,时时自见己过之功。吾近来实见此学有用力处,但为平日习染深痼,克治欠勇,故切切预为弟辈言之。毋使亦如吾之习染既深,而后克治之难也。
人方少时,精神意气既足鼓舞,而身家之累尚未切心,故用力颇易。迨其渐长,世累日深,而精神意气亦日渐以减,然能汲汲奋志于学,则犹尚可有为。至于四十五十,即如下山之日,渐以微灭,不复可挽矣。故孔子云:“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又曰:“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吾亦近来实见此病,故亦切切预为弟辈言之。宜及时勉力,毋使过时而徒悔也。
白话翻译:
最近总是收到你们的书信,言语中充满了悔悟和奋发的意思,看后让我非常欣慰欢喜!但是我我也不知道你们是诚心诚意的想要好好为学,还是只不过是说给我听听而已。
我们心之本体的光明,就像日月一样,没有谁自己做错了事儿而不自知的,不怕不知道,就怕知道了不去改。只要我们一念去改过,当时就能见到良知。人哪有不犯错的?能改就是可贵的。蘧伯玉,春秋时候的大贤,这么贤德的人都说自己“想要少点过错而做不到”。成汤,孔子,都是圣人之德,他们俩都说“有错就改,就可以没有大的过错”。我们都会说,我们又不是尧舜,怎么可能没有过错呢?这种说法都是大家你说我也说的东西,看似有道理,实际上根本没有了解尧舜的心。如果说尧舜的心认为自己是圣人,圣人不会犯错,那他们就不是圣人了。尧舜之间传承的教诲不也说“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吗?他们也认为自己的心是很危险的,跟普通人没有区别。危就是过错的意思,只有通过兢兢业业,小心谨慎,再加上“精一”的功夫,才能通过允执厥中来避免犯错。古时候的圣贤能够时时刻刻的发现自己的过错,然后立刻改正,所以才能没有过错,并不是圣贤就跟我们不一样,就不会犯错。“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的功夫,就是能时时刻刻发现自己过错的功夫(以上的过错指的都是不尊天理,出现人欲,就是过错)。我也是最近才真真切切的发现这些功夫是圣人之学的用力之处,但是被以前的积习所染,省察克制的功夫还是缺少力量和勇气,正因为我经历了这些,我才真心真意的想要跟你们讲清楚。你们可千万别像我一样,一旦被习俗沾染太深,想要跳出来就太难了。
人年轻的时候,精神意气力量很足,而且工作,家庭对自己的拖累又不重,所以想要强制自己是容易做到的。等到岁数越来越大,工作生活的压力越来越重,我们的精神意志也会逐渐消散,如果能努力为学,还是有机会的。等真到了四十岁,五十岁,就像下山的太阳一样,光芒日微,再也无法挽回了。因
此夫子都说过:如果四十五十还没什么进境,也就不足道了。夫子还说过:等到人老了,血气衰老,就不要去学了。我自己现在岁数大了,也发现有这个问题,因此才苦口婆心的跟各位去讲。想要为学,要趁早,别到老了才后悔。
推荐访问:寄诸弟书心得体会70字王阳明 心得体会 寄诸弟书 王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