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报告,───《百年思索》读后感(完整文档)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史报告,───《百年思索》读后感(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

历史报告,───《百年思索》读后感(完整文档)

 

 歷史報告 ─── 《百年思索》 讀後感

  B90705005 資管四 洪智鐸 本篇《百年思索》 讀書心得報告分成三個部份:

 一、二、三、這本書的主題概要 這本書對我的啟發 我認為書裡頭的盲點 一、 這本書的主題概要:

 本書所謂的百年, 是指十九世紀後半葉到二十世紀後半葉, 明確的說, 是一八七○年代到一九九○年代, 作者關懷這一百年來的人文演進, 以歐洲(尤其是維也納), 對照同時期的亞洲(特別是中國),歐洲的世界是透過斯蒂芬‧ 茨威格的回憶錄看到的; 亞洲的世界是藉由外國傳教士(如馬偕、 一個美國女傳教), 以及中國的梁啟超的眼睛或劉鶚的《老殘遊記》 來觀察的:「歐洲是明亮的, 歐洲人是樂觀而自負的, 懷著自由派的理想主義真誠地相信自己正沿著一條萬無一失的平坦大道走向最美的世界」, 梁啟超時代的是中國是晦暗的, 中國人是惶惶不安的(二九頁)。

 梁啟超當年追求改革的呼籲, 傳到二十世紀末的龍應台耳中, 仍然具有相當的感動力, 為什麼? 因為中國當年的膿瘡至今仍在, 甚至恐怕是更嚴重。

 除了梁啟超, 百年來, 中國曾出過汪康年, 嚴復、 胡適, 李慎之, 黃遵憲、 魏京生, 仍然未能使中國追上進步的西方國家, 作者於是提出中國改革未竟其功的原因在於:

 (一) 中國人擅長找藉口:

 改革的意見若是由國人自己提出, 當權者就以犯上之名來治罪, 如譚嗣同之被殺頭; 改革之論若是由外國人提出, 保守者就認為是帝國主義者的侵略。

 如指控美國以人權為由干涉中國內政, 或是推說國情不同不適合實施民主等。

 民主自由的思想在中國缺乏演化歷程:

 西方的民主制度與自由主義思想並不是一朝醒來, 就擺放在門口的, 它們都是一步一腳印走出來的, 公民的素養是在共同的知識範疇裏培養出來的, 而公民素養是民主與自由的基石。

 (二) 針對這兩個原因, 龍應台認為可用下面兩種處方:

 (一) 要破除因過度自卑感所衍生的過度自尊心, 西方的自由、 民主思想其實早就存在於中國文化中, 在孔孟學說中, 在老子、 莊子的天人宇宙觀中, 中國只要把被罷黜的百家思想中再找回來, 就可找出民主自由的養分, 又不傷民族的自尊心。

 (二) 建立國民的共同知識範疇:

 藉著閱讀共同書目, 可傳承文化的文、 史、 哲資產, 並建立一套知識份子、 文化人可共同指設運用、 彼此溝通辯詰的知識符號。

 也就是, 在共同的國學基礎

 上, 培養優質的公民素養。

 二、 這本書對我的啟發:

 本書最精采的部分, 我認為是在〈 代序〉 一文中。〈 迷宮中仰望星斗──政治人的人文素養〉, 龍應台對台大法學院的同學談人文素養的必要, 我認為不只是法學院, 只要是非人文學院的同學, 讀了這一篇, 一定會受到震撼, 並因此而改變對知識思維的向度, 以及對人群關懷的角度。

 現今大學裏的分流教育, 使得政治、 法律、 理工科系學生不重視文、 史、 哲, 導致在紛亂現象中,會迷失方向、 喪失價值判斷的能力, 最糟糕的是, 在危機中做出錯誤的決定。

 所以, 龍應台建議這些科系的學生:

 1. 了解文學、 接近文學。

 文學是湖邊白楊樹的水中倒影, 它使白楊樹的存在更真實, 文學可映照我們的生活。

 使我們更貼近生存的本質。

 2. 認識哲學、 接受啟蒙。

 我們生存在迷宮般的世界中, 掌握權力的人更是活在迷宮中, 哲學就像天空中的星象圖, 幫助我們走出思想、 歷史的迷宮。

 3. 熟讀歷史, 了解過去才能預測未來。

 人跟事件一樣, 都不是單一存在的個體, 在歷史的大座標裏, 確定其位置, 才不會被教育系統及傳播媒體所欺瞞。

 其次, 書中上有數篇使我心有戚戚焉的論述, 如〈 從石獅子出發〉, 說先入為主的刻板印象是多麼容易蒙蔽真相;〈 誰剝奪了中國人生氣的權利〉, 一針見血點出現代中國人跟台灣人在享有人權上的差異; 而〈 他們歐洲人〉 則提供給我們一面寶貴的鏡子, 使我們照見到自己應該改進之處。

 三、 我認為這本書中的三個盲點:

 盲點之一是, 龍應台的第一本書《野火集》 出現的一九八○年代, 正是國民黨箝制台灣言論自由最緊的年代:

 一九七九年的高雄美麗島事件, 一九八○年林義雄家的滅門血案, 一九八一年的林文成命案,一九八四年的江南命案, 台灣島腥風血雨, 本省籍作家、 藝術家動輒得咎, 小市民感受到風雨欲來的高氣壓, 卻苦無宣洩的管道, 一九八四年, 學校老師可以在課堂上被有關單位問話─, 甚至從此消失; 台北市立美術館展出的作品可以因為有紅色嫌疑而被塗改。

 在軍中服役的預備軍官可以被打、 被殺、 失蹤,而消息遭到封鎖。

 光是一九八四年, 國際人權組織說, 台灣有一百八十七次取締言論事件 〈 第二○二頁〉。龍應台本人也曾經因為在中國時報寫的文章, 而依序被政戰部主任許歷農、 教育部長李煥、 國民黨文會主任宋楚瑜召見。

 不過, 見了「官大人」 的龍應台並沒有被關起來, 而是毫髮無傷的回家。

 她在書中大大地讚美了這幾位很會「關人」 的官大人:「許歷農看起來還真是個親切可愛又風度翩翩的外省長輩;宋楚瑜夫婦態度自然、 言談誠懇, 沒有一絲官僚氣, 交換些對國家大事的看法, 發現彼此的理念認知差距並不大; 李煥教育部長極謙遜, 專心地聆聽, 並且做了筆記。〈 二○六頁〉」。

 聰明剔透的龍應台竟也被這三個「官大人」 的虛偽外表給蒙騙了, 她有所不知的是:

 保護她、 使她倖免於難的, 與其說是這些「官大人」 的慈悲、 或者說, 沒有訴諸野蠻的權力, 不如說是她的純正血統,減少了當局的猜忌之心。

 因為言論比她含蓄溫和的許多本省籍作家, 早已有許多人而被抓去關甚至遭殺害了, 雖然, 因為有了她的豁免前例, 後來的作家多多少少獲得鼓勵和勇氣, 繼續挑戰言論箝制極限,逐漸形成漫燒的野火, 直燒到當權的國民黨撲滅不了。

 但是, 只因為她本身沒有被迫害, 就下結論說 「他們並沒有訴諸野蠻的權力」, 而對於那些悶壞了的小市民寫給她的信, 歪歪扭扭的文字敘述著被國民黨跟蹤 、 竊聽、 盜郵、 陷害、 茶中下毒、 飯中下藥(二○二頁), 她竟然推斷是精神病患的政治迫害妄想症。這是龍應台的盲點之一。

 盲點之二,〈 對公共廁所的研究〉 一文顯現出龍應台對心目中的祖國中國的一廂情願。

 有誰不知道,中國公廁沒有門是基礎建設不足之落後現象, 龍應台竟然可以把它美化成責任重大的公共空間, 讓個人可在此場所交誼、 交換訊息、 發洩個人才情!

 (二二六頁), 那她在德國或其他任何國家何不提倡拆除公廁之門?

 盲點之三, 對李登輝前總統的《台灣的主張》, 龍應台妄下斷語把它視為「歇斯底里地呼喊自己民族和國家名字」 (一五九頁), 難道她不知道每一個新主張都是為了矯正當時的弊病而產生的嗎?「台灣」這名字曾經如何被禁忌, 這呼喊, 難道不是因為海水遇到岩石所激起的浪花? 而李在此書所揭櫫的主張(如領導人要愛台灣、 民之所欲, 常在我心、 政治家要掌握人民的需要等等), 難道不是為了對照之前總統的不足之處嗎? 我們知道, 當年孫文先生提出(中華民國政府是民有民治民享)時, 不也是為了對照之前的滿清政府嗎? 若用現在的眼光去評斷, 那麼當時他的主張, 是否也是多餘呢?

 龍應台的《百年思索》 寫於一九九九年, 之後她回應當時台北市長馬英九先生的邀請, 回國當台北市首任的文化局局長, 終於有機會施展書生的抱負, 現在已經是二○○六年, 龍應台早已卸任局長一職,期間的執政的功過自有公論。

 也許她已經實現了某些理想, 也許她曾經修正了某些理念, 不管如何, 龍應台都實踐了知識分子的使命。

 我很欣賞龍應台的「己立立人、 己達達人」 的兼善天下之胸懷、 對人文最終極的關懷, 以及她帶給華人世界的啟發, 也期待能再讀到她的新作品。

 畢竟, 中國和台灣都還沒有達到斯蒂芬‧ 茨威格的所看到的那種明亮美好的世界。

推荐访问:历史报告 ───《百年思索》读后感 读后感 思索 完整